帕西尼感知科技:以“觸覺”定義人形機器人未來
當2025年中關村論壇拉開帷幕,一場聚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的科技品牌活動先行上演。3月27日,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正式啟幕。作為中關村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大會以“技術交易賦能新質生產力”為主題。期間,大會發布的《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榜單》與《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簡稱“雙百榜單”)揭曉。帕西尼感知科技憑借其多維觸覺靈巧手DexH13這一創新成果,成功躋身兩大權威榜單。
在機器人“視覺”(3D成像、多目視覺)成為資本熱詞的十年間,觸覺技術卻始終處于邊緣地帶,特定領域的機器人高端觸覺模塊供應常期依賴海外進口。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前高端觸覺傳感器國產化率不足1%。2021年,在帕西尼創立之初,由于進口產品持續供貨不穩定且價格昂貴,單顆六維力傳感器售價接近十萬元,同其它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一樣,嚴重制約著國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
觸覺傳感器常常被稱為機器人進入物理世界的“鑰匙”,其感知維度、精度與壽命直接決定了人形機器人在復雜場景的作業能力。過去工業觸覺傳感器依賴進口,且產品大多停留在單一壓力感知維度,因而無法適應柔性制造需求,更難以滿足如今具身智能商業化道路下,長期、高頻的使用要求。
聚焦觸覺感知,帕西尼推出自研的ITPU(Intelligent Tactile Processing Unit)多維觸覺傳感技術。據了解,多維觸覺靈巧手DexH13通過集成近千個ITPU多維觸覺傳感單元,能夠實現壓力、溫度、紋理、硬度等15種維度的觸覺感知。此后,通過持續的技術攻關,帕西尼還將觸覺傳感器的使用壽命突破300萬次。在突破國產傳感器技術瓶頸的同時,更讓帕西尼成為全球范圍內罕見實現多維度大陣列觸覺傳感器批量商業化的企業。
“傳統觸覺傳感器像一塊鋼板——只能感知有沒有觸碰,但無法告訴機器人怎么觸碰。”聶相如表示,如今通過運控算法,將觸覺數據與手眼相機的視覺信息融合,可以實現毫米級操作精度與力控。結合強化學習技術,機器人可自主適應復雜場景。例如在醫療場景中,DexH13能感知患者皮膚狀態,調整抓握力度以避免損傷;在康養領域,可以輔助康復訓練機器人實現柔性抓握,提升患者體驗;在車企中則可以執行精密裝配任務、線束收納,以及在更廣泛的場景下,替代高危人工工序……
如果說觸覺傳感器是機器人的“神經末梢”,那么帕西尼的多維觸覺靈巧手DexH13則堪稱靈動的“機械指尖”。在此前舉辦的2025年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DexH13以一場“觸覺交互秀”驚艷全球:4天內完成近10萬次操作,從擰燈泡到搬運5公斤重物,動作始終絲滑穩定。“(產品迭代)終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賦予機器人更高維度的感知能力,讓機器人能夠在各個場景中完成更優秀的作業,進一步把人力從繁瑣中解放出來。”聶相如說。
“中國的科創生態讓我們找到了技術轉化的有效路徑。”聶相如認為,北京的良好科技生態能夠為創新提供政策與智力土壤,深圳本土錘煉產業化能力,而中關村論壇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則為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充當價值擴散樞紐。談及此次入選中關村“雙百榜單”,聶相如表示,中關村論壇的價值不僅在于品牌背書,更關鍵的是資本鏈路的打通。“主機廠需要確定性驗證——在頭部汽車主機廠試產線跑通后,其他車企才敢跟進。”這種“用產業投資換場景驗證”的模式,也被聶相如形象比喻為“硬科技入場的快捷通道”。
據了解,本屆大會后續還將通過技術交易開放日、國際技術交易對接會等場景化活動,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一線,讓技術要素在全球自由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