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掛牌升溫 北交所與新三板一體發展特色顯現
開市一年來,北交所“龍頭”撬動作用有效發揮,新三板活力和吸引力明顯增強。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不少摘牌的企業正以二次掛牌方式在新三板集結,并瞄準北交所上市。
專家表示,在一體發展的市場格局下,北交所與新三板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條“規范治理、持續融資、加速創新、穩步拓張”的資本市場發展特色路徑,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需求特點,提升了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資本覆蓋廣度和深度。
頻現“回頭客”
“重新申請在新三板掛牌,主要是未來想在北交所上市。從目前看,北交所上市審核高效,排隊時間短。另外,公司總部在北京,與北交所溝通上市事宜會更方便。”廣廈環能董事、董事會秘書范樹耀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相關規定,北交所申報企業應當為在新三板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公司。
2015年10月,廣廈環能在新三板掛牌,并于2020年12月終止掛牌。摘牌后,廣廈環能一度沖刺創業板。今年2月,廣廈環能提交在新三板掛牌申請,并于5月完成掛牌。雖然廣廈環能目前處于新三板基礎層,但公司已進入北交所上市輔導期。財報顯示,廣廈環能符合北交所上市“標準一”的財務要求。
范樹耀表示,公司希望能夠盡快在北交所上市,借助北交所平臺加速發展,包括解決企業發展資金需求、更好地吸引人才、擴大企業品牌影響力、更好進行資本運作、提升管理效能等。
事實上,廣廈環能這樣的“回頭客”不少。據統計,2022年以來摘牌后再次申報掛牌的企業共72家,占2022年以來總申報數量的21.95%。72家企業2021年平均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34209.0萬元、3526.88萬元,其中符合北交所財務標準的企業有56家。
北交所設立后,部分摘牌公司看重北交所市場定位與其自身發展階段的適配度,看好市場未來發展,從而選擇再次申請掛牌。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7日,夜光明在北交所上市交易,成為首家在新三板二次掛牌并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從企業規模而言,我們到滬深上市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沉淀。北交所上市不僅讓公司快速融到一筆急需發展資金,同時打通了公司未來融資渠道,并對公司在引進優秀人才、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帶來很大幫助。”夜光明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王中東告訴記者。
堅持一體發展
摘牌企業“回流”新三板,正是北交所與新三板一體發展格局下的縮影。
記者了解到,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即可啟動在北交所上市程序。企業掛牌新三板后,可以“邊融資、邊規范、邊發展、邊上市”。掛牌后,企業、中介機構即可對標上市要求進行規范,開展上市輔導相關工作。
同時,北交所通過流程再造打通掛牌審查、持續監管、上市審核各環節,共享監管檔案,對申報上市的公司提前梳理,逐家形成有針對性的審核預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聚焦發行上市條件及相關信息披露重點問題,突出重大性、精準性,減少業務與行業通識性問題、已規范事項的問題等,提高審核問詢針對性和效率。
此外,北交所不斷優化自律審核與輔導備案、發行注冊的協同聯動,建立了高效的協作機制,保障發行上市審核的質量與效率。
對于北交所上市審核效率,王中東頗有感觸:“審核流程設置比較合理,從申報受理到過會,我們僅用了60多天。”
記者獲悉,在重新申請掛牌審查中,全國股轉公司將結合前次掛牌審查及日常監管情況精簡反饋意見,減少重復問詢,提高掛牌審查效率。專家建議,摘牌公司再次申報掛牌時,進一步夯實信息披露質量,為將來更順暢進入北交所鋪平道路。
正如全國股轉公司董事長、北交所董事長周貴華所言,“新三板是北交所的根基,新三板好,北交所才能好。”他說,將著力提高掛牌公司質量,發揮創新層、基礎層作為北交所“腹地”的作用,向北交所源源不斷輸送優質上市資源。
開市一年來,新三板創新層培育和遴選功能增強。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分層完成后創新層公司共1723家,達到分層制度實施以來最高水平,557家新進入創新層企業中近七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