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管新格局:機遇大于挑戰 股權投資將是重要方向
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十三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于12月11-12日在北京舉行。11日的保險主論壇以“守正出新——探尋保險新坐標”為主題。
在以“保險資管新格局”為題的圓桌討論環節,多位業內資深人士圍繞當前環境下保險資管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展開深入探討,為同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思路。
今年的資管行業,諸多標志性大事件落地,資管轉型從探討走向實踐,包括保險資管在內的資管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新的資管業態中,保險資管如何在合規的同時把握好機會發展自身,在新競爭格局中勝出?資管業務將進行何種調整,才能更好地在發展自己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新格局:保險資管機遇大于挑戰
從目前的資管格局來看,西方經濟體中,整個社會的融資結構中80%為直接融資,其中又有 80%的直接融資資金來自保險資金。中國的情況則相反,目前整個資管市場中,銀行資產260萬億,信托資產23萬億,保險資產不到15萬億,占比較低,未來保險資金的運用和發展將會有極大空間。
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程勁松認為,比較各個金融主體的資管產品,對保險系資管公司來說是機遇大于挑戰。因為強調回歸資管本源,核心就是如何提升投研能力、風險定價能力、為委托人創造價值的能力,這和保險資金未來發展方向非常吻合。
他說,保險系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但是一個重要的機構投資主體。目前中國的保險資產規模17萬億左右,預計到2020年可能會達到25萬億-30萬億。
泛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湯戈表示,新規之下,眼前似乎有一系列迷霧,短期的困惑需要將視線放遠才能看清。2012年出臺的一系列保險新政,擴展了保險行業的投資范圍,產生了深刻影響。2012年之后一直到2017年,保險行業的資產配置比例發生了非常重要的變化。資產配置中,銀行存款占比持續下降,債券占比趨勢性下降,到2017年才有所反彈。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占比受牛熊市的影響有所波動,總體變化不大,一枝獨秀的是其他投資持續上升,其中包含了信托、股權和不動產。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也表示,當前資管統一監管可總結為兩個大的趨勢。一是非標轉標,二是從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這兩個大趨勢對于保險資管有挑戰,有機遇,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
非標轉標的問題上,保險資金在整個投資創新中本來就相對更合規;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問題上,保險資金作為長期資金,在投資運用上將來會更符合監管鼓勵的方向,也更符合實體經濟的需要。
湯戈表示,兩個數據值得關注,一個是最新的銀行業總資產257萬億多。另外最新的保險行業總資產為17萬億多,對比下來,保險行業任重道遠,但是實際上保險行業在社會責任方面能夠發揮自己獨特的參與角色。
保險資管的新調整:投資能力建設
中融人壽董事會秘書兼合規部負責人趙世磊列出了一組數據,去年整個社會企業平均融資成本為7.6%,企業從銀行的貸款成本為6.6%,企業的發債成本為6.68%。而去年全年,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率為5.77%。
他認為這組數據體現了兩層意思,一是說明保險資金相較于企業的其他類融資而言成本更低,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另一方面,也說明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率比銀行的整體收益率以及發債的收益率都要低。“如何守正出新,提高保險自己的投資管理水平,讓保險行業發展壯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湯海濤指出,面對新形勢,公司主動調整應對,首先,加強市場和政策研判。主動加強了對于宏觀經濟、市場趨勢以及監管政策的分析和研判,根據市場趨勢和監管導向來及時調整業務重心和方向。其次,緊扣服務實體經濟主線。近期,公司一方面抓住政策窗口期,圍繞基礎設施“補短板”的發展需求,加快重點優質項目提款落地進度,另一方面圍繞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要求,積極推動紓困產品設立等相關工作開閘。
此外,太平資產也在積極推進產品化轉型。產品是參與資管行業競爭的核心載體,公司積極推動產品凈值化轉型,在做大做強固定收益產品的基礎上,重點打造指數增強、FOF/MOM、量化投資等特色產品。同時,公司還切實加強風險管控。公司圍繞金融防風險的各項監管要求,持續推動全面風險排查,重點加強信用風險管理,按照實質大于形式的要求,通過“清單制”對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進行穿透性審查。
保險回歸本源,程勁松認為,對保險系資管而言,回歸本源就是要服務保險主業,為保險主業創造價值,反哺保險主業的發展。他指出,整個金融生態是互相連接的,比如中國太保目前管理1萬多億資產,既需要投到銀行存款,也需要通過銀行結算、托管,還會購買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產品如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等;同時通過券商席位去投二級市場股票、買入公募基金產品等,反過來銀行也會配置保險資管產品,委托我們管理部分資產,代銷保險產品等等。所以守正,首先要控制住風險,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是前提。保險系資管注重絕對回報,不是短跑而是長跑,長跑中穩健是必須遵循的底線。
未來股權投資大有可為
從國際同業的做法看,保險資金的股權投資是大類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方面。程勁松介紹了其不久前接觸的一家國外保險資金投資公司,在其大類資產配置中,長期基礎設施投資等都屬股權部分而非像國內基本是債權投資。在該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中,具體項目包括發電站、高速公路、再生能源等,均是長期持有,分享長期分紅。
隨著中國保險行業的保障型保費進一步增長,未來發展趨勢中,股權投資、不動產投資等其他的另類投資,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朝一日會為他們正名,不是另類投資,是相對主要的投資。”湯戈說。
湯海濤介紹,保險資管的股權投資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傳統投資,即投資于二級市場;另一種是通過另類資產、債權計劃、股權計劃參與。傳統投資中,機構、個人均高度參與,選擇投資標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思路,先看宏觀經濟大趨勢,再看中觀行業,其次觀察微觀的個股選擇。對保險資管而言,投資二級市場首先在投研體系上是完備的,由于資金量較大,周期較長,標的選擇上也主要看大趨勢,而非標投資、股權投資等形式則主要是針對于微觀層面的,更關注于企業自身的情況。
股權投資是當前資管業的一個重要課題,未來哪些領域將會是股權投資的最佳機會?趙世磊認為,從社會需求而言,對一些必須品,以及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不變的,圍繞這一“不變”又產生了很多的變化,在相關領域出現了諸多獨角獸。
他透露,有幾個領域未來將會長期保持重點關注,比如生態環保,十九大報告中已經將生態環保、綠色金融納入其中,國家層面又相繼出臺了“水十條”、“土十條”等,“每個十條背后都是萬億的投資需求和規模。其中會誕生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也會誕生很多技術革新”。
此外,趙世磊認為,醫療大健康、金融科技和裝備制造這些領域的需求也是不變的,這些領域將會有很多股權投資機會,可保持長期關注。
周瑾則從另一個角度指出了當前保險資管未來在股權投資領域需要應對的挑戰以及需要培養的能力。她介紹,當前經備案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4萬家,其中募資超過1億元的不到20%,股權投資正從當前的資源、機會驅動型向能力驅動型轉變,今年整個私募股權投資領域遇到很多挑戰,核心還是在于投、管、退各個環節的能力沒有跟上,投資的理念、風格和邏輯是不是與LP資金相匹配等。
她透露,國內目前也有一些機構在嘗試不同的投資能力建設,比如,有些公司專門把投后管理的部分獨立成一個子公司,專業化地去運作投后管理,這些探索都是值得保險資管去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