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風暴”遭遇最大阻梗 跨區轉移支付為“藍天夢想”解套
2017年,針對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實施的“環保風暴”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主要問題是環保升級改造的資金嚴重短缺。粗略估計,環保升級改造預計給北京周邊地區帶來相當于GDP的10%-30%的成本,并且在短期內必然拖累經濟增長,影響就業和社會穩定。
僅僅依靠當地政府的力量,短期內難以順利完成環保升級改造。我們認為,解決環保升級改造資金短缺問題的新思路是,構建環保方面的跨區轉移支付機制,由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提供資金補償?鐓^轉移支付機制的第一原則是“誰受益,誰付費”,第二原則是“誰污染,誰付費”?鐓^轉移支付機制符合現行法律要求,且具有比較成功的國內外實踐經驗。其具體的運行方式、難點和配套措施,非常值得探討。
資金短缺,
京津冀環保升級的大阻梗
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要求到2017年全國各地空氣質量總體改善,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左右。為了確保實現這一目標,2017年環保部從全國抽調5000多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及周邊傳輸通道“2+26”城市(包括山西、山東和河南部分地區)進行嚴格的大氣污染防治督察。環保督察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17年北京的藍天數量達到了10年來的最好紀錄。與此同時,史無前例的“環保風暴”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河北等地“煤改氣”工作遭遇困境,天然氣短缺三分之一左右,部分地區群眾意見較大,媒體不乏批評聲音。上級部門預案不足,下級官員工作方式簡單粗暴,部分群眾觀念轉變緩慢,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環保改造升級資金不足則是主要原因,也可以說是制約整個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轉型升級的長期阻梗。
首先,從農戶的角度來看,環保升級意味著一筆不菲的額外支出,明顯減少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前幾年,北京周邊地區的一些農民“寧可被拘留也要燒秸稈”,就是因為回收秸稈比燒秸稈成本更高,大約每畝要多付出50-100元。而 “煤改氣”將使每家農戶在取暖方面2017年多支出4000元,占全年純收入的30%以上。
其次,從企業的角度看,環保升級往往意味著成本上升一倍,利潤更加微薄。我們在北京周邊地區調查了一家生產蘇打粉的企業。過去燒煤時,生產成本約為2000元/噸;后來改為燒秸稈,變成4000元/噸;若嚴格執行國家政策,以氣、電做燃料,那么生產成本就會飆升至10000元/噸。當地官員告訴我們,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如果嚴格按照國家環保排放要求,生產成本普遍會翻番,這還不包括更換生產設備的一次性投入成本。
再者,從地方政府角度看,環保升級會在短期內導致稅收減少、失業增加和財政支出增加。大量中小企業被關閉或停產,直接導致地方政府稅收、GDP減少,導致失業人口增多和維穩壓力增加。一些地方要求勞動密集型的大企業也進行搬遷或者停產,如果提供適當的財政補貼,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粗略估計,環保升級改造預計給北京周邊地區帶來相當于GDP的10%-30%的成本,并且在短期內必然拖累經濟增長,影響就業和社會穩定。僅僅依靠當地政府力量,短期內難以順利完成環保升級改造,而且可能會影響當地的長期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