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確保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
4月28日,農業農村部就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副主任、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表示,在畜禽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對育種人發明創造的測定方法、遺傳評估算法、基因芯片等進行保護,主要是通過《專利法》來實施。農業農村部支持企業將獨有的、不便公開的技術成果形成商業秘密,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
完善商業化育種體系
孫好勤在發布會上表示,要力爭用10-15年的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顯著提升種畜禽生產性能和品質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突破性品種,確保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包括生豬、奶牛、肉牛、羊、馬、驢等家畜品種,蛋雞、肉雞、水禽等家禽品種,以及蜜蜂、蠶等,要全面強化自主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突出主導品種選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種開發利用,提高育種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同時,開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測定,構建育種創新鏈大數據平臺,提高遺傳評估支撐服務能力。”
孫好勤表示,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將以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為依托,支持發展創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場機制充分發揮的聯合育種實體,提高核心種源培育能力;要全面強化企業主體,支持畜禽種業企業做強做大、做專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的領軍企業,提高企業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2008年-2020年,農業農村部實施第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覆蓋了奶牛、生豬、肉牛、蛋雞、肉雞和肉羊六大主要畜種。經過十二年的努力,畜禽生產性能水平明顯提升,畜禽種業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明顯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
孫好勤指出,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堅持系統謀劃、分類施策、聚焦重點、精準發力,重點是要解決“好不好”“強不強”的問題。實施期限從2021年到2035年。
種豬供給有保障
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專家委員會主任陳瑤生表示,關于種豬進口問題,目前我國種豬供給立足國內是有保障的。近十年來,全國年均進口種豬不到1萬頭,占核心育種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進口主要用于補充資源、血統更新和改善種豬性能。
陳瑤生同時指出,雖然我國進步很快,但規范的系統選育歷史積淀不足,比國外晚了近50年,核心育種群的產仔數、飼料轉化率等關鍵性狀與發達國家還有10%-30%的差距。因此,適當引種有利于國內生豬種業加快追趕,完全不引不利于加快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據陳瑤生介紹,我國豬肉消費和全球消費演變趨勢類似,由短缺時期的脂肪型逐漸過渡到供需基本平衡時期的瘦肉型為主。當今世界瘦肉型品種有三個:杜洛克豬、長白豬和大白豬(簡稱“杜長大”)。由于吃得少、長得快、瘦肉率高,成為全球生豬養殖的當家品種。從全球來看,根據本國市場需求對“杜長大”進行本土化選育,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杜長大”以來,和美國、加拿大、丹麥等國類似,實施了本土化選育,特別是2009年啟動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以來,進一步加快了系統選育,從而保障了我國接近90%的生豬市場的種源供給。
陳瑤生稱,下一步,在全國實施新一輪生豬遺傳改良計劃中,一是實施大規模的主導品種聯合育種,盡快實現生產性能比肩國際先進水平,加強優質種源供給;二是加強地方品種保護,2021年已啟動了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將進一步完善保護體系,加大保護力度;三是大力推進地方品種開發利用,深入挖掘其優質特性,培育以風味獨特、肉質鮮美為主兼顧生長速度的特色豬種,更好地滿足多元化的市場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