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局:將培育發展太空經濟新業態
《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布
1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簡稱“白皮書”)。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未來五年,我國將培育壯大空間應用產業,培育發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藥、太空育種等太空經濟新業態。白皮書還介紹,我國將完善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政策,研究制定商業航天發展指導意見,促進商業航天快速發展。
完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
吳艷華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事業亮點紛呈、成果豐碩。“十四五”期間,我國還要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還要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復以后接續實施。同時,將推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一體化協同發展,協同構建空間基礎設施,推廣衛星應用,廣泛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在完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方面,未來五年,我國將推動遙感、通信、導航衛星融合技術發展,加快提升泛在通聯、精準時空、全維感知的空間信息服務能力;研制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新一代海洋水色、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大氣環境監測等衛星,發展雙天線X波段干涉合成孔徑雷達、陸地水資源等衛星技術,形成綜合高效的全球對地觀測和數據獲取能力。
此外,推動構建高低軌協同的衛星通信系統,開展新型通信衛星技術驗證與商業應用,建設第二代數據中繼衛星系統;開展下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導航通信融合、低軌增強等深化研究和技術攻關,推動構建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等。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表示,航天發展需要高投入,同時航天及其應用所產生的效益更大。據初步統計,可以達到1∶10以上的投入產出比。航天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產業發展的巨大變革,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衛星應用商業化發展方興未艾
吳艷華介紹,目前我國在軌工作的各類衛星超過500顆,廣泛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白皮書指出,我國衛星應用商業化發展方興未艾,衛星遙感高精地圖、全維影像、數據加工、應用軟件等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了不同用戶特色需求,廣泛應用于大眾出行、電子商務、農產品交易、災害損失評估與保險理賠、不動產登記等領域;衛星通信廣播商業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國內4個4K超高清頻道上星和100多套節目高清化,為遠洋船舶、民航客機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實現商業化運營;衛星導航產業快速發展,北斗兼容型芯片模塊銷量超過億級規模,北斗應用廣泛進入大眾消費、共享經濟和民生領域。
白皮書強調,航天技術成果加速賦能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助推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和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無人駕駛等新業態發展。
吳艷華表示,未來五年,我國航天將培育壯大空間應用產業,推動空間應用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豐富應用場景,創新商業模式,深化通信、導航、遙感信息綜合應用。加快航天技術成果向經濟社會的轉移轉化,培育發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藥、太空育種等太空經濟新業態。
衛星遙感領域已經涌現長光衛星、中科星圖等上市公司。
中金公司表示,我國幅員遼闊,國土勘察、普查需求旺盛,遙感應用是航天產業的優質賽道,目前行業尚處于成長初期,未來中長期成長空間廣闊。
鼓勵引導商業航天發展
白皮書指出,未來五年,我國將完善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政策,統籌公益和市場需求,統合設施資源建設,統一數據與產品標準,暢通共享共用渠道,構建產品標準化、服務個性化的衛星應用服務體系;加快培育衛星應用市場,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開展衛星應用增值產品開發,創新衛星應用模式,培育“航天+”產業生態,加快發展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
此外,還將研究制定商業航天發展指導意見,促進商業航天快速發展。例如,擴大政府采購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范圍,推動重大科研設施設備向商業航天企業開放共享,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參與航天重大工程項目研制,建立航天活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確保商業航天企業有序進入退出、公平參與競爭;優化商業航天在產業鏈中布局,鼓勵引導商業航天企業從事衛星應用和航天技術轉移轉化等。
商業航天頗受資本關注,近幾年圍繞商業航天的投融資事件密集進行。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9.5萬家航天相關企業,近十年我國商業航天賽道的融資事件共341起,披露融資額達243.1億元。其中,2021年商業航天賽道的融資事件共35起,披露融資金額達64.5億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專注商業運載火箭的研制、發射的民營火箭公司星河動力已在2021年7月至12月完成總額12.7億元B輪及B+輪融資。星河動力表示,本輪融資主要用于可重復使用的中大型商業運載火箭的研發,由東方富海和華強資本領投,中航航融、中軍金投、安徽江南建投等跟投。
2022年1月18日,另一家民營火箭公司深藍航天宣布完成近2億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真成投資、德同資本、歐瑞資本、銀河系創投、卓源資本等,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研制星云-1液體火箭,液氧煤油火箭可回收重復使用技術的驗證及發射準備工作,以及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