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助力 AI賦能 人形機器人加速走出實驗室
在1927年的默片《大都會》中,通體金色、刀槍不入的人形機器人瑪利亞甫一出場,便驚艷了世界,更是成為后世無數人形機器人形象的靈感來源。
近百年來,行業幾經沉浮,人形機器人逐漸跳出科幻電影,躍進現實世界。而2023年,無疑是人形機器人發展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年:“科技狂人”馬斯克帶著Optimus強勢亮相,“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登陸資本市場,傅利葉智能GR-1開啟預售并實現小批量交付,諸多車企和手機廠商爭相跨界入局……
不只是產業界的“群雄逐鹿”,人形機器人還迎來了政策端的力挺。2023年下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三次提及人形機器人,并印發了“史上最重磅的文件”——《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框定方向,助推產業鏈生態日臻完善。
展望即將到來的2024年,盡管各家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的步調、節奏有所不同,但“引入大模型”“推進商業化”“降本”成為行業共同面臨的“必答題”。前路或許多艱,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產業鏈集體發力與政策端強力加持的雙重共振之下,更多人形機器人將走出實驗室,“飛”入尋常百姓家。
群雄逐鹿 行業圖景從朦朧到清晰
人形機器人并非新鮮概念。早在1972年,世界上第一臺全尺寸人形智能機器人WABOT-1便已問世。50余年來,人形機器人多次擠進全球視野中心,但囿于性能不足、商業化難等原因,其每一次爆紅后都會迅速歸于平靜,反復上演著“走紅又轉冷”的故事。
這一次,人形機器人能不能跳出歷史的輪回?毫無疑問,特斯拉CEO馬斯克的入局,為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12月13日,特斯拉自研的Optimus第二代機器人正式亮相,“隔空”帶火了A股的多只概念股。
在此之前,馬斯克本人更是多次為人形機器人搖旗吶喊——“隨著時間的推移,Optimus有可能比汽車業務更重要”“特斯拉的長期價值將主要來自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未來需求將達100億臺”……
不少在人形機器人賽道深耕多年的選手,也在年內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例如優必選拿到資本市場“入場券”,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進入了第四階段——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全球范圍內的多家企業開始加速投入到人形機器人行業中,人形機器人也開始進入商業化的初級階段。
在此之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69年至1995年,以緩慢靜態行走為主;第二個階段是1996年至2015年,人形機器人開始連續動態行走;第三個階段是2016年至2020年,行業追求高動態的運動性能。優必選已經推出了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目前Walker X已經在智慧工廠場景中進行了訓練及測試。
此外,傅利葉智能的人形機器人GR-1開始小批量交付、樂聚與深開鴻攜手推出首款基于開源鴻蒙的人形機器人、比亞迪入股前華為“天才少年”彭志輝創業項目智元機器人等事件,更是讓人形機器人賽道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熱度與活力。在群雄逐鹿的當下,人形機器人正在加速走出實驗室,步入現實。
AI賦能 具身智能方向漸明
“下一次人工智能浪潮將是一種被稱為‘具身智能’的新型人工智能,即能夠理解、推理并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英偉達創始人、CEO黃仁勛此前曾表示。
2023年,ChatGPT以異軍突起之姿讓全球科技界為之躁動,大模型與人形機器人的融合也被賦予了更多想象空間,布局具身智能的企業更是與日俱增。優必選相關負責人分析稱,人形機器人和大模型結合,可以將人形機器人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和大模型結合之后,會大大延伸其工作價值,不僅有更多的勞動力價值,也有更多情感交互的價值。
同時,人形機器人也能夠延伸大模型的能力。大模型借助人形機器人實現與物理世界的交互,從信息空間向物理空間延展。隨著大模型等前沿技術的成熟,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將更進一步。
宇樹科技相關負責人認為,人形機器人領域經歷了幾十年的起伏,有高峰也有低谷。特別是自大模型引起轟動之后,新的技術和人工智能的進步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推動力。
“現在的人形機器人利用了新的動力系統和基于AI的控制系統,與五年前的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有著顯著的不同。因此,我們需要專注于開發和應用最新的技術和算法,以推動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該負責人表示。
傅利葉智能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還在起跑階段,還有很多供應鏈壁壘,核心技術也需要突破。“作為機器人本體廠商,我們2024年將聚焦提升機器人的運動能力,期待未來與有應用場景經驗或大模型構建能力的團隊共同開發。”
商用元年 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
回望人形機器人的“前世今生”,商業化始終是橫亙在所有玩家面前的一座大山。在產品雛形逐漸清晰后,如何讓人形機器人走出實驗室,探索出可復制、可持續的商業化路徑,無疑是當下所有主機廠最重要的任務。步入2024年,各大廠商如何研判商業化落地的節奏?
樂聚機器人副總裁、高動態機器人項目負責人吳雨璁認為,人形機器人只有“像家電一樣便宜,像博士一樣聰明”時,才能推動產品規模化落地,從而滿足大眾對于人形機器人終極形態的愿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臨近突破點,技術路線已經相對明確,大模型也有一定發展,明年行業發力焦點將是比拼商業化落地的能力。
作為2023年最熱門的“獨角獸”企業,智元機器人對2024年的定義正是“商用元年”——公司近期宣稱:“2024年即將開啟,智元將推出第二代產品,面向柔性智造、交互服務等場景,實現具身人形機器人首次規模商用。”
優必選相關負責人同樣表示:“隨著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進入初步商業化階段,我們有望在不遠的未來看到更多商業化落地案例。目前,我們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已經在工業制造場景及商用服務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
除了找到場景,降本也是推進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重要因素。從電動車領域可以看出,特斯拉擁有非常強的價格控制能力。“擎天柱”目前公布的售價在2萬美元左右,最終售價或將進一步下探,這很有可能為其他玩家帶來一場“降維打擊”。
“降低成本是推動人形機器人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宇樹科技相關負責人認為,隨著全自研技術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宇樹將提供更具價格競爭力的產品,推動人形機器人更廣泛地普及和應用。
吳雨璁預計,隨著各家廠商在成本、性能和智能化上的不斷迭代,人形機器人將先在科研教育、特種服務、家庭等垂直場景落地,再逐步實現在生產、生活領域的大規模應用。這一愿景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動,用規模帶來成本優勢,同時用實際需求與實際場景數據反哺研發,讓人形機器人聚焦最適合的應用場景。如此,方能實現產業發展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