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案例增多 港股流動性難題求解
◎記者 徐蔚
2023年港股私有化又添一例。10月8日,海通證券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公司境外全資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海通國際控股”)以協議安排的方式對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通國際”)進行私有化。
在低流動性影響下,不少中小型港股估值偏低、融資受限,疊加在港股市場上市所需的維護成本,其中部分公司萌生退意。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近年選擇私有化的港股公司正在增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近20家港股公司主動撤離港股市場,宣布私有化或已經退市,包括雅士利、達利食品、IMAX中國等大眾熟知的企業。
港股私有化退市趨勢明顯
這波港股私有化浪潮始于2020年。據港交所數據統計,2019年只有10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完成私有化,而這個數字到2020年、2021年則分別增加到22家、20家。
記者觀察發現,2023年至今,私有化的企業集中于市值100億港元以下、單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50%的小型股。而這些私有化的企業來自各個行業,涵蓋制造業、能源開采開發、房地產、資產管理和藝術產業等,其中占比最高的為制造業和房地產業。
流動性緊張、融資受限或是主因
業內人士認為,港股流動性緊張、估值低、融資功能受限,是相關公司主動揮別港股市場的主要原因。此外,面對被低估的股價,在最后的私有化方案中,不少公司都以高于現有股價的溢價回購注銷目前的流通股,以安撫其他股東。
以海通國際為例,根據私有化方案,每股注銷價為1.52港元,較停牌前0.71港元的收盤價溢價約114%。
多數提出私有化的上市公司都在公告中提到,目前股價遠低于公司價值。如達利食品在公告中稱,由于股價低迷,達利食品已喪失維持上市地位的優勢,股權融資能力有限;且一直在相對較低的價格區間交易,成交量有限。
上正恒泰律師事務所律師于麗娜分析表示,港股私有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公司的股價低迷,部分公司甚至低于凈資產值;二是市場成交量長期偏低,使得公司喪失再融資功能;三是公司內部重組。當公司被嚴重低估時,大股東或外部財團就有動力將公司私有化,拿到估值更高的市場重新上市。
“當上市公司價格和交易量長期處于低位,私有化可能會以較低的代價完成。同時,公司會減少部分上市監管成本、提高經營靈活性等!庇邴惸韧瑫r提示,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此項決策前,公司應綜合考慮私有化后的市場前景、財務狀況、公司治理等因素,并充分考慮法律和程序上的風險。
港股私有化趨勢或持續
整體來看,改善港股流動性已成為市場共識。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持續走低。截至10月10日收盤,恒生指數已較年初高點跌超20%,今年以來累計跌幅超過10%。從成交額來看,港交所今年前9個月平均日成交金額為1097億港元,同比下滑11.6%。其中,9月平均日成交額為903億港元,環比下滑11.3%,與A股日成交額及納斯達克日成交額無法相比。截至9月底,今年以來港交所每日平均成交股數同比下滑17%,股本證券集資總額則同比下滑48.6%。
流動性緊縮下,港股的融資功能也在萎縮。據德勤統計,2023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上市集資額累計178億港元,排名繼2021年、2022年跌出全球前三后,進一步下滑至全球第六位。而2020年之前,香港市場IPO集資額連續超過10年排名全球市場IPO集資額前三。
業內人士預計,在港股低迷且流動性不足的環境下,私有化趨勢或將持續。凱易國際律師事務所認為,今年以來港股私有化要約重拾強勁增長勢頭,數量較多,成功率也頗高。驅動公司私有化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預計港股私有化仍將保持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