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公司持續(xù)動手 開年以來港股回購總額逼近200億港元
港股市場權重股回購動作不斷。截至1月18日,開年以來港股市場回購金額超過190.6億港元。數據顯示,截至1月18日,騰訊控股2024年以來已回購達13次,共回購3411萬股,累計耗資近百億港元,位居港股回購金額之首;美團-W開年以來已連續(xù)6個交易日回購,累計回購金額達24億港元;順豐同城開年以來已回購12次,共耗資5448.97萬港元。
華泰證券研報表示,相比回購金額,回購筆數對市場階段底部的指引作用更強,歷史經驗顯示,恒生科技指數處于底部時,往往伴隨著回購高峰。
互聯(lián)網平臺公司重金回購
數據顯示,截至1月18日,開年以來港股市場回購前五名分別為騰訊控股、美團-W、匯豐控股、友邦保險、小米集團-W,回購金額分別為98.25億港元、24億港元、21.93億港元、18.06億港元、7.33億港元,五大公司回購金額占港股市場回購總額的88.97%。
1月17日,美團-W斥資約4億港元回購股份574.85萬股。自1月10日以來,美團-W已連續(xù)6個交易日回購,合計回購3265.35萬股,累計回購金額24億港元。
2023年11月28日,美團公布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后,美團CEO王興出席了電話會議。他在會上提到,目前股價只反映了單一業(yè)務的價值,“長遠來看,相信公司目前股價仍處低估水平,必將實現(xiàn)更大增長和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因此,董事會已授權回購最多10億美元的公司股票。
2023年11月29日,美團發(fā)布公告稱,自2023年12月1日起,將不時在公開市場購回總金額不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股份。2024年1月10日,美團-W首次回購自家股份。
按照美團最新市值4359億港元估算,10億美元預計可回購1.8%的股份。目前,公司回購進度約為四分之一。
進入2024年,騰訊重金回購的節(jié)奏和力度不減。1月18日,騰訊控股公告稱,當日在港交所回購了364萬股,共耗資10.025億港元。開年以來,騰訊控股斥資超10億港元的回購已達到6次。
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騰訊控股共耗資474.26億港元回購,占當年港股市場回購總額(1245.6億港元)的38.07%。
1月2日晚間,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發(fā)布公告稱,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2個月期間,阿里巴巴斥資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9億元)回購了8.979億股的普通股(相當于1.122億股美國存托股)。上述回購是根據公司股份回購計劃在美股市場和港股市場同步進行的。2023年,阿里巴巴的回購金額和股份數量均超過騰訊控股。
華福證券認為,回購的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四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動股價收益率提升;二是有助于提高企業(yè)投資效率;三是有助于促進股票價格穩(wěn)定;四是會對企業(yè)資本結構產生影響。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騰訊、阿里、美團等公司大手筆回購,表明這些公司有足夠的現(xiàn)金流和資金實力來進行投資和回報股東。此外,回購股票還可以提高公司的股東權益比例,增強公司的控制權和穩(wěn)定性。
回購增持雙管齊下
以往較少出手回購的內地國企,近期也開始成為港股回購的主力之一。
時隔近兩年后,中國移動港股開啟回購。1月18日,中國移動斥資約2284.37萬港元,回購港股股份35.3萬股。本周以來,中國移動已累計回購165萬股,共耗資1.08億港元。資料顯示,中國移動港股上一次回購發(fā)生在2022年2月22日。
回購、增持 “雙管齊下”,疊加高分紅預期,中國移動以實際行動彰顯其對中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中信證券研報測算,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大股東增持中國移動4236.7萬股A股股份,累計增持金額約30億元。截至2024年1月15日,中國移動港股、A股股價對應2024年的股息率水平分別約為8%、5%(按照該機構對其2024年利潤預測與分紅率預測計算)。
1月18日,航運龍頭中遠海控回購258萬股,耗資2015.34萬港元。自1月10日起,中遠海控累計回購公司股份1661萬股,共斥資1.3億港元。除了回購外,公司大股東還大手筆增持。中遠海控在投資者關系互動平臺上介紹,2021年至2023年5月期間,中遠海運集團實施兩次增持,合計斥資48.83億元人民幣,增持對象包括A股和H股。
“龍頭企業(yè)擁有較強的行業(yè)競爭力,資金實力較強,現(xiàn)金流充足,分紅、回購、增持多措并舉,可以提高公司聲譽和形象,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一名港股業(yè)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