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不同的險 選不同的商品
在不知不覺中,投資者自覺地將資產籠統地分為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與之相對應便是風險情緒和避險情緒,并形成了一套交易邏輯。
概括地說,風險資產是指未來收益率不確定性較大,既可能大幅獲利也可能招致大幅損失的資產,如股票和金融衍生品等。
如果市場風險偏好情緒升溫,投資者競相逐利,風險資產將大概率受到支撐。反之,避險資產也可以稱為“安全資產”,就是未來收益率相對確定的資產,既在特定風險事件下能夠對沖相關風險資產頭寸帶來損失的那類資產。
然而,相對被忽視的一點是,避險資產并不是恒定的,例如利率債也是收益率較為確定的資產,但在特定情況下利率債同樣可能遭到拋售,并階段性地暫時成為風險資產。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避不同的“險”其實更應該關注具體不同的商品。
第一類,在經濟和金融危機的初期,或經濟局部危機剛剛開始發酵之時,主要體現為流動性危機。即全球主要經濟體和市場流動性枯竭,資產價格紛紛下跌到其內在價值之下。在此背景下,主要央行并未進行過多的寬松刺激舉措,各種避險貨幣的功能得到凸顯。其中,美元的避險功能在此階段被認為是最佳的,日元和瑞士法郎也尚可,但避險性弱于美元。
第二類,從歷史數據看,一旦經濟和金融危機從局部和初期開始蔓延,并演變至區域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危機之后,例如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和隨后的歐洲債務危機,避險資產的舞臺就該“輪換”了。在此階段,通常發生較為明顯的經濟衰退跡象,一些經濟體往往進行各種刺激舉措,美元等貨幣的避險性開始降溫,而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以及主要經濟體的國債開始占據上風。以歐債危機期間為例,在此階段美元一度體現出較強的避險屬性并獲得投資者青睞,然而隨后受到量化寬松(QE)持續的打壓,美元走勢也不再穩定。
第三類,當一些地緣性風險事件發生時,一些特定商品的避險性可能臨時升溫,甚至一些本來與避險品關聯不大的商品也會被暫時賦予這一屬性。例如中東地區原油產量較大,如果該地區臨時出現一些地緣性事件,全球石油供應量都將受到影響,屆時部分投資資金可能會押注未來油價大漲,而暫時把原油當作“避險品”。此外,在地緣性事件發生之時,黃金、主要經濟體國債仍是上佳的避險選擇,相對表現也通常好于美元等避險貨幣。
第四類,在一些突發性事件中,這些事件可能并沒有地緣性風險那么緊張和偏短期性,但帶來的長期影響可能更大,例如英國脫歐事件進展,投資者需要具體深入分析可能受到沖擊的資產,從而找到對應避險標的。如果英國脫歐受阻,英鎊、甚至是歐元都有可能受到負面影響,而本身具有避險功能的美元則可能“漁翁得利”。此外,在相關股市也可能受沖擊的背景下,更具專業性的英國、歐洲股市期貨和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也值得關注。此時“風險品”變為“避險品”,可見對于投資者而言,界限并不重要,獲利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