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半導體貿易爭端升溫
近期日本限制韓國半導體關鍵材料進口,日韓貿易爭端進一步升溫。由于日本限制韓國顯示及半導體用PI、光刻膠、氟化氫等關鍵材料進口,導致韓國7月半導體出口大幅下降。官方數據顯示,韓國7月前20天出口同比下降13.6%。雖然7月整月出口數據還未出爐,但業內人士預測7月出口同比減少的可能性極高,這將是韓國出口連續第8個月下滑。
更為嚴峻的是,數據顯示,2018年韓國出口總額為6049億美元,其中半導體出口126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0.9%,占GDP比重6.7%,半導體可謂韓國的重要經濟命脈之一。
7月18日,韓國央行宣布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1.50%,同時下調經濟和通脹預測。據報道,繼近期三星“太子”李在镕飛往日本解決關鍵半導體材料斷供問題后,韓國另一大半導體存儲芯片制造商海力士CEO李錫熙7月21日也飛赴日本。韓國兩大半導體廠老板先后出面救火,顯示韓國半導體產業似乎未找到破解日本鎖喉之道。
雪上加霜的是,最新消息顯示,日本最快將于8月2日舉行內閣會議,處理將韓國排除在“白名單”之外的出口貿易管理令修訂案。韓國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洪楠基表示,如韓國被排除在“白名單”之外,日對韓出口限制對象有可能擴大至電動汽車、化學、精密儀器等領域。
但分析人士表示,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優勢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強大。如今在半導體產業牌桌上,僅剩美國、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而日本僅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方面有競爭優勢。
日本斷供韓國,韓國的本能反應就是建立自己的半導體材料供應體系,計劃每年投入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8.8億元),推進對半導體材料、零部件和設備的研發。三星也公開表示,要在韓國本土建立高純度氟化氫工廠,以實現關鍵原材料的自主可控。
韓國的“鎖喉”之痛,中國應引以為戒。目前,中國的半導體芯片國產化率不到20%,每年芯片進口額超過原油,市場需求遠超韓國。日本或許瞄準中國市場,并不擔心失去韓國買家。
業內人士指出,半導體材料技術壁壘高,高端依賴進口,在半導體材料領域國內企業長期研發投入和積累不足,在國際分工中多處于中低端領域。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實施,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開始運作,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保持高速增長,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6532億元,同比增長20.7%,2019年更有加速之勢。
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場上資金已聞風而動,提前布局半導體產業。A股半導體指數年初至今漲幅已超過40%,67只成分股中50只年內上漲,3只年內漲幅翻倍,25只漲超40%。尤其是7月,該指數大漲8.34%。分析人士稱,日韓爭端導致韓國半導體出口銳減,直接給國內半導體產業帶來機遇。對國內半導體行業而言,政策、資金、需求均已到位,在汽車電動化、工業自動化、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需求帶動下,半導體產業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