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金牛財富管理論壇”暨2016年度“金牛理財產品”頒獎典禮于6月3日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發表致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
現場速記文字如下:
蔡鄂生:謝謝主持人。非常感謝主辦方中國證券報和金牛理財邀請。首先祝賀獲獎機構并預祝本次活動能夠圓滿成功!我想還是談談一些思考作為對活動的致辭。
一,如何能夠把金融服務和我們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相融合。或者說怎么能夠使金融理財融入到“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四個全面”(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我們的金融理財是有價值,文化宣傳也有價值,能不能體現出來價值觀念,體現什么樣價值觀?只是體現增長的價值,還是說也有文化理價值,包括“十三五”所倡導的“五大理念”。
70年代我到銀行工作,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銀行宣傳是“鼓勵儲蓄”。“鼓勵儲蓄”包括兩個內容:一個內容是動員老百姓能夠勤儉持家增加儲蓄,獲得利息收入。另外一個內容儲蓄支援國家經濟建設。我們現在金融理財的宣傳上,是不是過于偏重了金融產品及創新的技術和增值。這種宣傳理念是否受到華爾街的價值觀念引導?和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的發生有沒有聯系呢?我覺得值得思考。
如何促進市場更健康地發展?剛才王總講了故事,我前幾天參加政協的“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其實金融領域也應該有傳統文化,在發展中也有好的故事。如何把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和大眾需求、市場發展結合起來講故事,讓老百姓聽懂認可。貨幣本身是交易中介和計價符號,但是貨幣作為產品進入到金融市場,就兼具了虛擬實體屬性。資本市場提供了直接融資的渠道,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要求投資、理財等金融活動規范發展。如果我們把貨幣現象融入經濟生活來看,研究貨幣與經濟的關系時,不能簡單的就貨幣理論談貨幣理論,就信貸市場談信貸市場,就股票談股票,就理財談高凈值客戶和超高凈值客戶。如何體現金融的“普惠概念”這是我最近思考的問題。
理論具有適用性限制。現代的金融人,包括金融監管者,市場從業者,或者投資者,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三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最終目標都是融入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這個共同目標下履行不同職責,獲得自己應該得到的合理報酬。所以我認為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投資者,都應適合時代前進的步伐,及時調整理念和思維方式。2008年以后,特別是全球化以后,當今全球金融市場是發生了根本變化,不是簡單量的變化,其中也包括了思維方式的變化,如人工智能等技術突飛猛進。所以在這種變化下,傳統金融、新金融機構等,研究開發新的核心業務領域,如區塊鏈等,但仍然是在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框架內,更好地與社會發展密切結合。現在解決“脫實向虛”,讓金融機構能夠往實體經濟看,這是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里面講的。總書記在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下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增長才有力量。”我覺得這個比喻說法更形象直觀地以血液在人體中起的作用來理解金融。實體經濟領域恰如不同器官在身體所起的作用,那么金融就類似血液在整體身體、每個器官里都體現出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還影響全局。
新監管、新征程,新監管是指的什么?新監管是只包括監管機構的規范制度?還是經濟安全、根本理念、思維方式和市場發展方向上的戰略新形勢,這些需要市場、投資者、金融機構充分思考。在媒體傳播中僅僅以監管說監管,我覺得實在是對市場沒有多大的作用。媒體朋友也好,從業人員也好,投資者也好,大家站在不同角度,如何來愛護金融市場,盡自己的力量為經濟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才是現在每個人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中證金牛理財產品包括了銀行理財、券商資管產品、信托產品等多個系列的評選。在座的獲獎機構代表了行業的先進力量,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我們能不能把金融服務做的更好,不僅是幫助投資者財富增長,而且有助他能夠更好地認識金融,理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按照十八大要求和三中全會改革的總體要求,統一思想、認識市場發展目標。這首先需要我們在座每一個人都關心市場、愛護市場、呵護市場。這是我總的思考,也算是致辭。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