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新藥遇上科創板
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一群“新生代”。
它們沒有華麗的業績“戰衣”,卻練就了健碩的研發“肌肉”;它們還沒有商業化的產品,但手握臨床急需的創新藥管線。曾經,它們受限盈利指標而徘徊于A股門外;如今,科創板以第5套上市標準相邀,不求業績只認未來。
2019年6月,澤璟制藥嘗鮮第5套上市標準“頭啖湯”,率先闖入科創板“考場”。招股書顯示,公司正在開發11個創新藥物,覆蓋肝癌、非小細胞肺癌等惡性腫瘤以及出血、肝膽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個治療領域。由于尚無產品上市銷售,公司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
若對照傳統板塊IPO標準,受限盈利指標門檻,澤璟制藥基本與A股市場無緣。然而,當創新藥遇上科創板,一場奇妙的IPO“生化反應”迅速被催化。科創板試點注冊制,精簡優化部分發行上市條件,設置了與科創企業相對應的5套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從市值、營業收入、研發投入等多個維度,滿足不同科創企業的發行上市需求。其中一個重要突破則是,取消了盈利要求及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等條件。
第5套上市標準進一步以“市值+研發階段性成果”為生物醫藥等尚未盈利的科創企業敞開了IPO入口。澤璟制藥等創新藥公司正是注冊制改革下多元化發行條件的受益者。公司董事長盛澤林直言,第5套上市標準的設立是A股IPO一項大膽創新的改革,可以幫助中國的科技創新企業借助資本力量,獲得必要的資源來完成創新過程和最終實現商業化。“這樣市場化的改革,能夠使更多注重研發、注重科技,但還沒有盈利、還沒有從市場上獲得銷售收入的公司,仍然把科研堅持下去、直到產品成功。”
澤璟制藥是幸運的,也為后來者注入了前行的動力和參照,這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性不僅體現在制度設計中,更折射在科創板IPO進程中。
“中國資本市場自建立以來,還沒有一家公司是無收入未盈利就上市的。所以,我們在整個科創板上市過程中,首先是充分感受到了監管機構對創新型醫藥企業這種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和暫時虧損過程的理解。監管機構在審核中更加關注的,是我們企業的創新能力、核心技術的先進性、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潛力和未來的盈利能力。在整個問詢過程中,監管機構和我們進行了非常真誠、嚴謹、有指導性的溝通。”回憶起“備考”IPO的時光,盛澤林笑稱,緊張氣氛中透露著絲絲溫暖,創新科技型公司的真實價值也在一次次的互動問答中得以釋放。
據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底,第5套上市標準已吸引了15家尚未盈利的科創企業,均來自生物醫藥產業,其中7家創新生物制藥公司已登陸科創板上市。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由于研發投入巨大,或者市場培育需要時間,抑或擴張階段需要持續投入,很多優質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在實現盈虧平衡之前會持續虧損,但并不妨礙其具有投資價值和持續盈利能力,“放開持續盈利限制有利于科技創新企業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也有利于普通投資者分享新經濟成長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