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能源汽車走得遠 切勿盲目追求長續航
每經評論員 王珊
今年國慶長假對新能源汽車進行了史上最強的“壓力測試”,讓消費者在日常用車時遇到的多個問題集中暴露。其中,新能源汽車充電難、路程時間長等相關議題頻頻沖上熱搜。
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在飽受詬病的同時,又大受市場歡迎。今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新注冊187萬輛,約為2020年的1.7倍,僅是9月份,比亞迪、蔚來、小鵬等多家車企的交付量都已破萬,呈現高增長態勢。
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車已站在風口上。一方面,要看到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用戶選擇新能源汽車,也要看到更多急需正視和優化的問題,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
國慶期間,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話題討論量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擊中了新能源汽車續航不足的現實痛點。從日常通勤來看,新能源汽車續航能力基本滿足需求,但碰上周末外出、節假日出游,其續航能力弱的缺點就會暴露。今年國慶出游人數超5億人次,高速公路擁擠程度可見一斑,加上出游載重增加,實際續航能力將有所降低。
目前,提高新能源續航能力的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也就是突破技術增加里程數量;另一種是提高充電便利性,如提高充電速度、增加充電樁數量等。
今年以來,盡管多家車企先后推出了所謂的“續航能力突破1000km的動力電池”,但從應用層面來看,“續航能力突破1000km的動力電池”似乎還只是“神話”,用戶的實際續航能力仍在300~500km范圍。
當然,筆者并不否認,長續航電池是今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方向,但在電池技術沒有根本變革之前,切勿盲目追求長續航里程。
從安全角度來看,電池能量密度越大,電池活性就會增加,從而導致電池不穩定,帶來安全隱患。根據報道,已有多起新能源汽車自燃、起火事故均是電池問題導致。此外,在如今的技術下,電池的重量增加,還會影響續航能力,過度提倡長續航,將會增加車重和使用成本,增加更多能耗。
在筆者看來,提高新能源汽車續航能力,目前更可取的是提高充電便利性。
首先,需要合理布置充電設施。截至9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高達678萬輛,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210.5萬臺,從數量和增速來看都有明顯改善,但在分布結構上還有巨大優化空間。
其次,需要發展快充技術。快充是當下新能源汽車的主流供電模式,在安全的基礎上,打通車企間的充電樁隔閡,實現共享充電是未來趨勢。再者,需要結合智能技術提供便捷、經濟的充電方案,推動“樁-網-車”的良性循環,減少用戶時間成本。
要讓新能源汽車走得遠,企業不宜過度炒作電池創新和續航能力大幅提升,而應腳踏實地立足技術研發,兼顧產品的安全、品質和續航能力。用戶也要自我調節“里程焦慮”,并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價格、續航和能耗適配的車輛。這個過程中,也期待更多更好的政策和監管落地。唯有如此,新能源汽車行業才能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