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去 新能源汽車多點突破向未來
記者 李唐寧 何豐倫 王虎云
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大國,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雙雙突破350萬輛,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了規模化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新能源汽車發展還需要從哪些領域突破?記者在全國兩會期間采訪代表委員發現,“潛力與開放”“整合與聚力”“雙碳與走出去”六大熱詞成為聚焦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話題。
“潛力”與“開放”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巨大潛力成為行業共識,而潛力的持續釋放需要市場的不斷開放來推動實現。
全國人大代表、小康股份創始人張興海以川渝兩地為例分析指出,川渝兩地現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達1600多家,年產值超過6000億元,2021年兩地汽車產量272萬輛,全國占比超過10%。
從全國來看,產業空間更為龐大。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日前表示,今年1月、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情況非常好,均增長了1倍多,預計今年會實現預期目標,甚至可能會大幅超出預期目標。
產銷規模的快速擴張可以帶動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產業鏈的延伸拓展,同時催生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新技術的快速應用。龐大的市場空間也孕育出頭部車企宏大的戰略構想。全國兩會期間,上汽通用五菱發布了“兩個百萬,五個百億”新能源戰略,提出打造百萬純電新能源平臺、百萬混動新能源平臺。圍繞“百萬平臺”,打造5個百億產業:電池產業、電驅產業、電控產業、商貿服務產業、機器人產業,創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生態圈。
此外,要深挖行業潛力,實現新能源汽車的持續健康發展,也需要公共資源的開放和行業之間的深度開放。
比如,針對大量終端快遞業務對低速電動車的需求,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建議,加快建立低速四輪電動物流車的國家標準,規范車輛生產,同時給予低速電動四輪物流車機動車牌,讓車輛合法上路。
公共資源的開放則應聚焦政府和公共機構的“共享”資源。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熊水龍建議,規范各類高速服務區、加油站按一定比例設置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在政府、公有辦事機構對外開放的停車區域按一定比例設置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鼓勵各類商業停車場、小區公有停車場、私有停車位設置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
“整合”與“聚力”
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加快資源整合、構建一體化發展平臺是新能源汽車實現“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推動行業占據全球領先地位的關鍵一招。
資源整合既包括區域資源的整合,又包括行業內資源的整合。對此,張興海認為,川渝兩地應發揮重慶整車及制造業的優勢,四川在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方面的優勢,依托資源稟賦,從以能源為主的產業鏈一體化、核心技術研發一體化、應用場景一體化三個維度推動新能源汽車一體化發展,形成“集群效應”。
良好的政企聯動也可助力資源的全面整合。在這方面,柳州市委市政府與上汽通用五菱創新政企聯動機制,共同打造了產業規模化、出行便利化、生態人性化、環保低碳化的城市新能源發展“五菱模式”。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委書記吳煒三次在兩會期間推薦五菱新能源車,他表示,2019年推薦五菱E200時的“有點緊張”,2021年推薦五菱宏光MINI EV車型時“信心十足”,而2022年推廣KiWi EV時深感“責任重大”。
尹同躍建議,地方政府、電網企業和車企進行戰略層的合作,利用5G+工業互聯網,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打造新能源汽車與智慧能源融合創新平臺,開展跨行業聯合創新與技術研發,加速推進充電基礎數字化體系建設。
資源整合的一大目標是盡快推動關鍵環節和高端技術瓶頸的突破,其中核心三電、本地化配套、信息安全、軟件算法等都是未來需要行業聚力的重中之重。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一方面要支持區域板塊共同進行一體化技術推進,另一方面要支持擁有龐大平臺基礎的龍頭企業“領軍前行”。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表示,具備“大算力、高性能、車規級”的汽車專用芯片市場缺口巨大,建議國家牽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芯片企業、汽車企業共同參與,加快形成國產大算力芯片的研發、制造和應用能力。大算力芯片還需要與之配套的自主可控的汽車專用操作系統,只有軟硬一體化的設計,才能將性能達到最優,做到安全可靠。
“雙碳”與“走出去”
多位代表委員認為,當前中國綠色發展正面臨關鍵機遇期,而“雙碳”目標和綠色環保都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題中之意,新能源的技術進步也是汽車產業“走出去”的重要依賴,這就意味著中國新能源車企業需要著力技術升級、更多參與標準制定,加快全球布局。
動力電池作為產業基礎之一,是構建行業綠色環保“生態圈”的重中之重。針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出現的資源稀缺、價格飆升的態勢,尹同躍建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制定政策,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材料納入國家戰略儲備資源管理,支持和鼓勵國內企業收購國外電池材料資源,以確保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安全。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應抓住綠色低碳減排的全球戰略機遇期“走出去”。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從2017年開始,分階段推進新能源汽車全球化。第一階段以印尼為中心,打通東南亞、中東市場,推廣建立當地電動車標準;第二階段開拓印度、埃及等市場,推動關鍵零部件走出去,在海外建廠供貨,提高海外工廠國產化率;第三階段進軍歐洲、日韓等市場,全面建立五菱新能源產品的全球競爭力。如今,印尼能源環保工業等已經通過接洽五菱,希望借鑒中國新能源發展的成功經驗。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穩扎穩打,既基于海外市場需求,又能夠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標準進行海外推廣的做法,值得業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