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專注 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有效支撐。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市場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而證券行業作為資本市場最主要的參與主體,應順應時代要求,回歸本源、專注主業、練好內功,不斷優化金融供給結構、提升金融供給質量,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寶榮
回歸市場中介本源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工作的天職和宗旨
“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脫離了實體經濟這個根基,金融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金融體系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存在一些短板,主要體現在結構性失衡:一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失衡;二是直接融資中股權和債權比例失衡;三是間接融資中信貸供給結構失衡。
進入2019年,中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重要任務之一,要求以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要履行好職責,必須緊扣中央要求,拿出“啃硬骨頭”的決心和“釘釘子”的韌勁,在服務實體經濟上狠下功夫。
助力三大變革是證券行業的歷史使命
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必須推動質量、效率和動力的“三大變革”,重點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入新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為實體經濟帶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要求證券行業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回歸市場中介本源,發揮資源配置、資產定價、緩釋風險作用,為優化供給體系質量、提升經濟發展效率、探尋新的增長動能貢獻更大力量。
發揮資產定價作用,優勝劣汰、提高質量。完善資本市場定價機制,通過高效的市場定價獎優罰劣,引導資本向優質企業聚集,實現優勝劣汰,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更好地發揮監督、引領作用。
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用好增量、盤活存量。一是引導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聚集。技術研發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特征,科技創新企業往往輕資產運營、早期缺乏盈利能力。相較于傳統間接融資模式,股權融資可以更加高效地滿足技術創新企業需求。二是助力盤活現有資源。通過并購重組支持優質企業擴大產能、完善市場渠道、收購品牌、收購技術、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用好資產證券化等手段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三是用好境內境外兩種資源。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匯聚優質要素服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