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河證券劉鋒:保薦業務規則出臺將促進行業市場化的自律約束
中證網訊(記者 徐昭 張利靜)12月4日晚間,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正式發布了《證券公司保薦業務規則》(以下簡稱《保薦業務規則》)。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4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保薦業務規則》是市場化的自律約束機制,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法治化、市場化進程,與國際更加接軌;同時,《保薦業務規則》從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層面與注冊制進行了銜接,體現了監管層對資本市場改革“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指導精神。
從無到有 引領保薦行業走向規范
近年來,法治化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的主線之一。監管層多次強調,要健全資本市場法治體系,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法律責任追究,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在劉鋒看來,在上述背景下,《保薦業務規則》的出臺,體現了市場法治化已經逐步走向更加務實的層面。
“實際上,《保薦業務規則》是配合市場化、法治化機制的針對相關業務的一個規則。”劉鋒對記者表示,這在市場法治化建設體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以制定業務規則這樣法律化的方式而不是“修修補補”的行政干預措施來建立市場制度,本身就非常有意義。這也體現了監管層對資本市場改革“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指導精神。
“在以前,針對保薦代表人和保薦機構的制度長期缺失,‘一勞永逸’的考試是保薦代表人進入市場的唯一門檻,并沒有完全體現對市場依法治市的法律精神,針對保薦代表人業務素質缺少評價體系,犯錯之后也缺乏相應公認的規則性處罰機制。以前我們沒有系統性地規范這些事情,《保薦業務規則》從無到有,后期可能還要根據實踐進行修改和調整,這些都是市場以及保薦行業出現的顯而易見的進步。”劉鋒說。
壓實中介機構責任 促進行業聲譽管理
《保薦業務規則》出臺后,保薦代表人的從業門檻將從選拔性考試變成專業水平評價測試和長期問責機制,反映了監管對保薦代表人行業監管理念在變化。在劉鋒看來,這增強了對行業專業人士監管的專業性、公允性和靈活性,淡化了行政干預色彩,不僅更加與國際市場機制接軌,也十分有利于壓實中介機構的責任和義務。
“這次改變實際上是將保薦代表人的工作職業化了,側重對從業資格的認定,對職業資質和競業能力的考核變成了一個連續性的制度,一下就和國際同業完全接軌了。這種機制下,信譽記錄顯得尤為重要,新規則下形成的問責和退出機制很有特色,相對以前來講已經非常完善。”劉鋒說,新規則甚至對信譽良好、經驗豐富的從業者提供了豁免條件,從這個方面講,新規則更加注重實際責任的履行質量,同時保薦機構在吸納有良好信用記錄和經驗的從業人員過程中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力,也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對保薦機構本身也建立了一套評價體系。
“對進入這個領域的標準,表面上看放松了,其實就是壓實了責任人。”劉鋒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讓市場來判斷和選擇,從而讓從業人員和中介機構更加有規矩,市場更加有秩序。“新規則下,建立了保薦代表人名單分類機制,實際上是對保薦代表人誠信情況、專業素質實施動態的分類管理,這對行業聲譽管理非常正面。如此,保薦代表人及保薦機構自身都會形成一種自律的壓力。”
劉鋒認為,《保薦業務規則》出臺后,保薦代表人的素質總體從三方面考量:一是專業知識水平,二是從業經歷和經驗,三是職業操守。職業操守原則上比專業水平更重要。
此外,劉鋒認為,《保薦業務規則》是對注冊制的一個很好的銜接。“資本市場改革,所有的東西要配套要連貫,《保薦業務規則》不僅強調了行業誠信文化,也從中介機構角色角度很好銜接了注冊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