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交易所積極探索開展信用保護工具試點
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朱凱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證監會關于“完善民企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增強服務民營經濟發展質效”工作要求,昨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召開“信用保護工具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座談會”。
優化民企融資環境
證監會債券部人士在會上指出,證監會積極支持市場各方發揮信用保護工具在支持民營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作用,鼓勵市場機構、政策性機構通過創設信用保護工具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提供增信支持,盡快推出組合型信用保護合約業務,并便利回購融資機制,適當放寬受信用保護的民營企業債券回購質押庫準入門檻。
會上,滬深交易所相關人士表示,將通過市場化的信用保護工具,引導市場修復對民企債券的投資信心,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助力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券商與會代表分享了通過信用保護工具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的實踐經驗。他們表示,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必要之舉!皞l行+信用保護”的實踐表明,通過該方案,相關企業的債券發行取得了良好效果,融資效率明顯提升,融資成本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優化。
積極探索
信用保護工具試點
2018年以來,滬深交易所持續積極探索開展信用保護工具試點,先后推出信用保護合約和信用保護憑證業務,與中國結算共同推出受信用保護債券質押式回購業務,在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2年3月底,滬深交易所共創設信用保護工具284單,名義本金158.56億元,支持債券發行合計780.09億元。其中,創設信用保護合約220單,名義本金117.34億元,支持債券發行合計563.6億元;創設憑證64單,名義本金41.22億元,支持債券發行合計216.49億元。
國泰君安證券副總裁羅東原表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信用違約事件漸增,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出現融資困難、融資成本高企的情況,發債企業對于承銷商為其提供信用增進服務有著切實的需求。同時,債券投資者除了在二級市場賣出持倉外,缺乏有效的信用衍生工具進行信用風險管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營企業融資。交易所信用保護工具業務為這些難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思路,對于投資者和發行人而言皆為雙贏。
紅獅控股集團表示,實踐證明,交易所信用保護工具業務能夠較好促進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市場反響很好。作為民營企業的一員,紅獅控股集團將更多參與交易所信用保護工具業務,為企業更好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