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私有化迎券商新案例 海通證券欲溢價114%收購海通國際
港股私有化迎來券商新案例。日前,A股上市券商海通證券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公司境外全資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海通國際控股”)以協議安排的方式對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通國際”,港股代碼“00665”)進行私有化。此前,海通國際也公告稱,要約人海通國際控股擬根據協議安排方式將公司私有化,計劃生效后公司將從港股退市。
根據公告,海通國際的每股注銷價為1.52港元,較停牌前0.71港元的收盤價溢價約114%。10月9日,海通國際復牌股價大幅拉升,盤中一度漲超100%。截至10月11日收盤,海通國際收報1.38港元/股。
溢價超114%
根據海通國際的公告,要約人海通國際控股已于9月26日,就前提條件獲達成后以協議安排方式將該公司私有化,并請求董事會向計劃股東提交該建議。上述計劃生效后,要約人將擁有海通國際100%的股份,而且相關股份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將同時被撤銷(私有化退市)。海通國際于9月27日停牌,公告重大事項后,于10月9日復牌交易。
上述公告還顯示,海通國際私有化要約注銷的股份約22.83億股(計劃股份),每股注銷的計劃股份現金為1.52港元,應付的最高現金價格約34.70億港元。Wind數據顯示,海通國際停牌之日收盤價為0.71港元/股,本次私有化溢價約114.08%。
而A股上市公司海通證券在公告中則進一步表示,近日董事會審議通過《關于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對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進行私有化的議案》,同意公司境外全資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以協議安排的方式對海通國際進行私有化。
今年3月下旬,海通證券董事會審議同意海通國際控股參與海通國際供股計劃,以10.94億港元參與供股,使海通證券對海通國際的持股比例明顯增長。根據最新公告,海通證券目前已間接持有海通國際約73.4%的股權并納入財務并表范圍。
經營業績承壓影響融資
公開資料顯示,海通國際屬于海通證券旗下境外機構,主要業務包括從事證券及期貨合約經紀及買賣、基金管理以及提供企業咨詢、配售及包銷等服務等,是海通證券國際化的重要平臺。目前,海通國際已構建了涵蓋香港、新加坡、紐約、倫敦、東京、孟買及悉尼等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金融服務網絡。
而海通國際的私有化,或與其業務虧損緊密相關。今年3月17日,海通國際發布盈利警告,2022年預計凈虧損約為64億港元至66億港元。海通國際表示,虧損的重要原因是股債市場波動導致的投資損失,此外也受到傭金和費類收入下降、抵押品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調導致的信用減值計提增加等因素影響。
實際上,海通國際的經營業績自2021年便開始承壓。Wind數據顯示,自2017年至2021年,海通國際的凈利潤分別為30.29億港元、10.23億港元、15.51億港元、19.33億港元、3.01億港元,凈利潤自2021年便出現了大幅下滑。而2022年、2023年上半年,海通國際則出現了虧損,虧損額分別為65.41億港元、7.81億港元。
在公告中,海通國際也表示,巨額虧損對公司的融資產生了影響。公告內容顯示,“發生這些虧損之后,市場對公司的財政狀況與前景非常關注。為回應上述關注,公司已審慎管理業務并向控股股東尋求在信用增信、運營資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加強財務狀況。2023年6月,控股股東在公司近期進行的供股募資中額外申購,而公司其他股東的支持相對冷淡�?紤]到上市規則的公眾持股量要求,控股股東進一步注資的機會有限,也影響了維持上市平臺的必要性”。
港股私有化案例頻現
整體來看,擬收購海通國際的海通證券目前財務狀況穩健。公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海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69.68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8.3億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通證券資產總額7623.93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資產1670.2億元。2023年上半年,海通證券母公司核心流動性監管指標流動性覆蓋率日均267.71%,凈穩定資金率日均157.84%,均高于監管要求及預警標準。
對于上述私有化方案,海通證券表示,經測算,方案的實施對公司凈資本及流動性等指標無重大影響,公司各項風險指標仍優于監管要求。
標普表示,海通證券在集團范圍內進行的風險管控和運營一體化整合可能比其他中國頭部券商更為復雜,部分原因是集團子公司受到不同司法轄區和上市規則要求的影響。標普預計,該次重組不會立馬扭轉海通國際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虧損,但受益于集團內地的穩固客戶群體,更加統一的運營能夠強化公司的跨境業務。摩根大通則在研報中稱,海通國際私有化成事機會較大,對海通證券的負面影響較為輕微。
值得注意的是,除海通國際外,今年港股市場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決定私有化退市。目前成功完成私有化的企業已超5家,包括達利食品、亞美能源、雅士利、江南集團等。業內人士分析稱,私有化這一決策主要涉及公司戰略選擇、避免同業競爭、節省維持上市所需費用、股票流動性有限、估值與股價低迷等多方面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