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龍崗區的天安數碼城,是眾多初創企業的搖籃,科創板受理企業貝斯達就坐落于此。該公司曾登陸過新三板,也曾經沖刺過IPO。近日,證券時報記者以機構投資者組團調研的身份,實地前往這家主營醫用核磁共振設備(MRI)的企業一探究竟。
促核磁共振降價
醫學中,核磁共振成像是一項常見影像檢測手段,與X光、CT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圖像更清晰等優點,而且對人體沒有游離輻射損傷,對腦、肝、脾、腎、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都有絕佳的診斷功能,可以幫助醫生“看見”不易察覺的早期病變。
雖然診斷功能優越,普通老百姓能用上的機會卻并不多。一方面是檢測費用高昂,單個部位檢測就要上千元,遠高于X光等手段;另一方面是設備短缺,患者普遍需要提前預約。這背后的深層原因,在于核磁共振關鍵設備長期被通用醫療、飛利浦、西門子等少數海外巨頭壟斷,醫院不得不以高昂的定價覆蓋昂貴的設備采購價以及不菲的維護成本。
如今,以貝斯達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開始逐漸改變這一局面。公司展廳中央陳列著一臺極為簡陋、銅線圈直接暴露在外的圓柱狀設備,這就是產自1990年的我國第一代自主研發的電磁型磁共振設備,是國產磁共振設備的“鼻祖”。
這臺設備的研發成員中,包括陳文波、羅斌斌、張少斌。后來,這三個名字出現在貝斯達的創始團隊中,一干就是20年。這20年里,國產核磁共振設備不僅打破了外企絕對壟斷的局面,還極大地改善了產品性價比。興業證券報告指出,在進口醫學影像設備與國產價格的對比中,核磁共振產品的差距最大,平均每臺進口設備的價格約為國產均價的2倍。
工作人員介紹,貝斯達目前已有近40個產品型號,其中最便宜的售價還不到100萬元。國產設備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倒逼了海外巨頭降價,“以永磁型設備為例,2000年還沒有國產產品時,外企的售價超過1000萬元一臺,國產產品的出現,把(他們的)價格逐漸壓到兩三百萬元。”
關鍵設備國產浪潮的推進下,核磁共振檢測費用也進入下行趨勢。一些采購國產設備的醫院已經可以做到單個部位檢測數百元的價格,普通老百姓享受到的機會也不斷增加。
打破核心技術壟斷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統計,貝斯達磁共振成像系統產品2017年銷量國產品牌市場排名第二位,市場保有量排名國產品牌第二位。其中,公司永磁型MRI設備銷量在市場全部品牌中排名第一位。
通過長期的技術攻關,貝斯達如今已經掌握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成為國內少數全自主完成研發生產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的公司。但成立之初,要在一個完全被國外巨頭壟斷的高技術壁壘行業中,打破壟斷并非輕松之舉。
由于涉及IT技術、傳感器技術、生物化學、臨床醫學、自動化控制、光學、聲學、流體力學、核物理學、人體工程學等眾多學科和技術領域,自主研發難度極大。據稱,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文波在2017年之前就沒有度過像樣的假期,而被公司內部稱為“技術狂”的總工程師羅斌斌,曾幾個月沒日沒夜地撲在一線研發現場。
招股書顯示,公司是首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深圳市優秀軟件企業”,曾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廣東省最佳自主品牌產品。產品還通過了歐盟CE認證,成功打入發達國家市場。
展廳中陳列著包括“0.7T”、“1.5T”、“3.0T”等一系列超導磁共振成像產品,工作人員介紹,“0.7T”、“1.5T”、“3.0T”代表磁感應強度的不同,參數越大,成像就越清晰,成像的效率也越高,所對應的產品也越高端。
其中,3.0T超導型磁共振是目前已普及的最高場強磁共振設備,這是公司歷時五年、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取得的成果。2018年1月,公司成為國內第二家取得3.0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CFDA注冊證的企業,標志著在高端產品中占據一席之地。
“農村包圍城市”
貝斯達成立之初,公立醫院市場早已被國際巨頭所壟斷,作為起步晚、規模小、名氣小的民營企業,公司被迫選擇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路線,即從民營醫院、基層醫院切入,不斷向公立醫院、高等級醫院滲透。
起點雖低,但公司恰好趕上了國內民營醫院高速發展的黃金期。據國家衛健委統計,2015年我國民營醫院數量首次超過公立醫院,且快速增加;至2018年11月底,民營醫院家數已達到20404家,超過公立醫院8300多家。相比公立醫院,民營醫院擁有更靈活高效的決策機制,同時具有較強的成本效益意識,更能接受高性價比的國產設備。
事有利弊,相比公立醫院,民營醫院資金實力相對較弱,核磁共振設備單價較高,行業內對民營醫院普遍會給予一定的信用期或采取分期收款的模式。這也對公司財務構成一定挑戰,招股說明書顯示,最近三年各期末,貝斯達應收款項賬面價值分別為6.34億元、7.36億元和8.08億元,占當期末資產總額的52.10%、49.08%和51.27%。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月26日的IPO發審會,出現了“6過1”的嚴苛局面,貝斯達成為被否企業之一。當周共有18家公司上會,僅有3家獲得通過,被稱為A股IPO“最慘的一周”。據悉,當時貝斯達IPO被否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應收賬款占比較高。
參觀期間,記者也將這一問題拋給了貝斯達相關負責人,其表示,公司應收賬款占比較高的現象屬于行業慣例,為民營醫院提供大型設備的企業通常都會采用類似的銷售模式,而且公司過往壞賬率極低;未來隨著公司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公立醫院等客戶的開拓,應收賬款占比將逐漸下降。
進口替代空間大
國家衛健委和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統計,國內2013年至2017年核磁共振設備(MRI)市場保有量從4376臺增長到8287臺,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7.31%。隨著裝機量的增加,我國每百萬人口MRI擁有量由2013年的3.3臺增加到2017年的6.2臺。即便如此,與歐美發達國家每百萬人口MRI擁有量30-40臺相比,我國人均擁有量仍明顯偏低,還有顯著的上升空間。
2018年10月29日,國家衛健委頒布《關于發布2018-2020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全國規劃配置大型醫用設備22548臺,其中新增10097臺,分3年實施。其中,1.5T及以上超導核磁共振設備,未來近三年內國內新增臺數為4451臺。機構認為,這一新增配置速度將遠超過往年度,對行業將意味著上百億元的市場空間。
不僅如此,這百億市場“蛋糕”有望更偏向于國產企業。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8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明確提出推進醫療器械國產化,促進創新產品應用推廣。近年來,包括四川、遼寧、浙江、廣州等多個省市地方政府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優先配置國產醫療設備產品。
2016年,發改委會同人社部、財政部等幾部門發布《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公立醫院要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和檢驗等價格。分析指出,這一政策的推進也將倒逼公立醫院加大對國產設備的采購力度,帶動服務價格的下降。
中信建投研報表示,在進口替代、分級診療等國家政策大力支持背景下,以貝斯達、萬東醫療等企業為代表的優秀國產醫學影像設備企業,通過不斷技術創新,提升和優化產品性能,市場占有率逐年增長,已成為磁共振成像系統等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進口替代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