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網訊(記者 黃靈靈)4月30日,東旭藍天(000040)發布2018年年報稱,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6.76億元,同比增長6.71%;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11.18億元,同比增長105.43%。東旭藍天總經理盧召義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深化東旭藍天“環保新能源綜合服務模式”的獨特競爭優勢,加強新能源項目開發和系統集成能力,拓展智慧能源服務領域,快速開拓生態環保業務市場,搶占戰略機遇,并實現生態環保與新能源業務的協同融合。
業績持續三年增長
東旭藍天是國內領先的環保新能源綜合服務商,在2018年憑借“智慧能源+環保治理”創新模式實現業績增長,同時,入選MSCI成份股與深股通標的股,成為資本市場中環保新能源的龍頭企業。
據統計,東旭藍天2016年-2018年業績持續增長,分別實現營收37.74億元、81.31億元、86.76億元;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75億元、5.44億元、11.18億元。
與其他業務相似的企業相比,東旭藍天在2018年顯示了強勁的成長性。Wind數據顯示,東江環保、東方園林、太陽能、棕櫚股份、億利潔能2018年ROE分別為10.5%、13.26%、6.94%、0.91%及5.29%。而東旭藍天同期ROE為9.18%。此外,上述公司2018年歸母凈利增速分別為-13.83%、-26.72%、7.14%、-83.5%和46.8%,而東旭藍天同期歸母凈利增速為105.43%,處于領先水平。
“智慧能源+環保治理”創新模式成核心
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智慧能源+環保治理”創新模式已成為公司發展的核心模式,并為公司創造新的增長極。
目前,東旭藍天已在河北安平正式落地華融環保產業園,盧召義指出,華融環保產業園項目充分融合了新能源和生態環保兩大板塊的發展優勢,是東旭藍天著力打造獨具東旭IP特色的靜脈產業園,對真正實現綠色循環產業經濟具有里程碑意義。
盧召義計劃,再用3-5年時間,將華融環保產業園打造成靜脈產業園標桿項目和樣板工程,同時陸續在四川、山東等地復制這一模式,從而進一步構建智慧能源與環保平臺協同的整體性優勢,使“智慧能源+環保治理”創新模式創造新的強勁增長點。
據了解,東旭藍天已逐步構建起包括生態治理、環境修復、美麗鄉村三大方向的大型生態環保板塊,構建了覆蓋華東、華北、華南的環保板塊戰略性布局,與新能源業務的協同效用正在不斷增強。
數據顯示,東旭藍天生態環保板塊營收占比已由2017年的9.88%上漲至2018年的35.92%,實現營收31.17億元。
全年發電10.89億度
領先同行的電站裝機容量和發電能力是東旭藍天2018年年報的另一看點。年報顯示,東旭藍天報告期內自主開發投資的各類光伏電站并網容量累計達1.16GW,位居2018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第181位。公司已建成電站獲批復電價維持二十年不變。
東旭藍天執行副總裁新能源事業部負責人鄒德育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2018年東旭藍天光伏發電利用小時數超過1300小時,全年發電量10.89億度,較行業平均水平高出近20%,發電能力和效益在業界名列前茅。報告期內,公司獲評“2018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2018中國新能源產業最具成長性上市公司”、“2018年度優秀電站資產管理企業”等獎項。
東旭藍天表示,公司長期重視光伏電站的精細化管理,重點開發東南沿海等限電風險較小區域,積極布局智慧能源項目拓寬電站收益。
對于智慧能源業務未來發展的規劃,東旭藍天表示,公司將會持續加強對光伏資產的投資,將光伏資產定位成公司未來發展的壓艙石。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平價上網政策的出臺,光伏行業嚴重依賴政府補貼的商業模將被重塑,具有較強發電能力的優質企業將脫穎而出,并帶動行業迎來新一輪快速增長期。
在推進扶貧工作方面,報告期內,公司的吉林汪清二期30MW光伏扶貧項目順利并網。截至目前,汪清一期與二期項目的累計投資額達10.15億元,年可提供扶貧資金1500萬元,幫扶貧困戶50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