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增持、分紅多頭并進 滬市公司以實際行動傳遞信心
11月16日,滬市共12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購進展,另有1家上市公司新披露回購計劃,擬回購金額為1億元至2億元。另外,2家上市公司披露控股股東或大股東增持計劃,擬增持金額為3.27億元至5.60億元;4家上市公司披露控股股東或實控人增持進展、2家上市公司披露董監高增持完成公告。
中國證監會此前就“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推出一攬子措施,其中,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更好回報投資者是重要抓手。
目前,滬市已經形成一批高分紅、高回報的上市公司,同時還有一批公司大股東出手增持積極“護價”,向市場傳達出企業經營業務穩定、盈利能力較強的積極信號,也讓廣大投資者充分享受公司的發展成果、獲得持續回報。
高強度回購提升藍籌股活力
滬市公司維護價值投資意識不斷強化,回購增持內在動力顯著增強,以實際行動提振投資者信心。
2023年以來,滬市新增披露回購計劃公司約260家,擬回購金額上限接近700億元。尤其是三季度以來,滬市公司加快回購步伐,共有170余家新發回購計劃,擬回購金額上限達460億元,數量、金額占今年以來的比例均超六成。
分板塊看,上證180成分公司、科創50成分公司回購力度更大,回購金額占對應板塊比例分別為超七成、近五成,引領示范效應顯著。其中,中遠海控回購金額達150億元,海爾智家、寶鋼股份斥資回購金額達30億元。此外,上汽集團、中國石化、恒瑞醫藥等公司回購金額均超過10億元。
以海爾智家為例,近年來,公司多次推出回購方案,積極向市場傳遞公司對未來前景的信心、穩定投資者預期。2021年至2023年,公司回購金額分別為31億元、18億元和11億元。
回購進展上,截至目前,仍有235家公司在回購期內,回購金額為200億元至500億元,未來將有一大批資金注入股市,形成持續活水。
大股東真金白銀強信心
大股東及管理層增持是維護公司投資價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豐富投資者回報機制的重要手段,既能彰顯公司和管理層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也能提升投資者的情緒,從而進一步夯實“市場底”。
今年以來,滬市近170家上市公司披露大股東、董監高增持計劃,擬增持金額為123億元至196億元,中國電建、中國東航、中國建筑等公司大股東紛紛實施大額增持,以真金白銀傳遞對上市公司的充足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周就有約60家公司發布增持進展公告,相關股東正在緊鑼密鼓增持中。此外,前期還有20余家公司大股東、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提前終止減持計劃或披露承諾不減持公告,攜手并肩穩定市場預期。
在民航需求逐漸回暖之后,前三季度大幅減虧的中國東航披露了增持方案。公司控股股東于9月12日實施首次增持,并擬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5億元至10億元。“此次增持是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促進公司持續健康發展。”中國東航表示。
再如中國建筑,其控股股東中建集團決定自今年10月20日起6個月內增持5億元至10億元。目前,中建集團已累計增持1700萬股,增持金額約8800萬元。
民營企業成三季報分紅主力
日前,證監會就《現金分紅指引》進行修訂并公開征求意見,鼓勵公司在章程中制定明確的分紅政策,穩定投資者分紅預期;便利公司中期分紅實施程序,引導提升現金分紅頻次。
記者注意到,近三年,滬市公司三季報分紅規模總體呈上升趨勢。2021年至2023年,滬市公司三季報分紅家數分別為9家、12家和19家,分紅金額分別合計約45億元、40億元和51億元。由此可見,滬市公司今年三季報分紅家數、金額均刷新近年來的紀錄。
民營企業是今年三季報分紅的主力,數量占比接近七成,分紅金額超過七成,達到71.08%。從行業來看,三季報擬現金分紅的滬市公司大多集中在生物醫藥、機械設備、計算機、通信等行業。從派現金額來看,有10家公司擬分紅金額超過1億元,傳音控股、惠而浦、江中藥業位居派現金額前三,分別擬派現24.20億元、5.44億元和3.78億元。
自2021年以來,江中藥業已連續三年堅持年報、三季報分紅,并結合公司經營發展及資金狀況持續增加現金分紅比例,累計現金分紅金額達16.49億元。
松霖科技則首次在三季報進行分紅。公司2023年三季報利潤分配預案顯示,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2.5元(含稅)。自2019年上市以來,松霖科技累計分紅3.61億元。
再看寶鋼股份。公司自2021年起縮短現金分紅周期至6個月,累計分紅達218.33億元。“公司縮短現金分紅周期是考慮到國際頭部鋼企多采用半年度或季度分紅策略。同時,我們相信,現金分紅是投資者回報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股東持續穩定的分紅也是彰顯公司資本市場形象的最佳途徑之一。”寶鋼股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