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上半年向新求質 業績“新綠智”含量顯著提升
截至8月30日20時,A股上市公司2024年半年報基本披露完畢。5271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實現營收32.8萬億元,同比下降1.2%;凈利潤2.78萬億元,同比下降2.11%。上半年,上市公司業績“新綠智”含量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亮眼。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布局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為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蓄勢謀篇。并在固定資產投資、并購重組、研發投入上毫不手軟,逐步勾勒出“第二增長曲線”,上市公司未來的業績將更新、更綠、更智。
向新向綠向智
今年上半年,以半導體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成為A股“最靚的仔”。受益于消費電子需求回暖、國產化替代進程加速以及AI應用端市場認同度的持續提升,159家半導體企業共實現營收2737.12億元,同比增長30.16%;凈利潤173.84億元,同比增長27.19%,半導體行業周期復蘇及國產化進程趨穩。
以北方華創為例,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23.35億元,同比增長46.38%;凈利潤為27.81億元,同比增長54.54%;扣非凈利潤為26.40億元,同比增長64.06%。受益于行業景氣度回暖和國產替代持續推進,以及公司創新研發戰略持續發力,公司盈利能力不斷增強。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全球半導體需求已觸底,行業拐點已經顯現,并開始逐步進入上行區間。國際半導體組織SEMI預計今年半導體銷售額將增長13%至16%,可能達到6000億美元;未來幾年將持續保持增長,預計到2030年前后有望實現1萬億美元的里程碑。
“新”產業正逐步匯聚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3D打印設備、服務機器人、智能手表等智能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1.6%、22.8%、10.9%。
在雙碳背景下,上市公司向“綠”而行,持續推動業務優化升級。以徐工機械為例,公司在半年報中頻頻提及新能源產品對業績的貢獻。上半年,公司新能源產品進入增長快車道,收入同比增長26.76%。徐工機械表示,綠色化引領發展已經成為目前行業發展的五個特點之一。
新能源汽車產業繼續高歌猛進。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2.9萬輛和494.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0.1%和32%。相關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亮點紛呈。其中,比亞迪營收3011.27億元,同比增長15.76%;凈利潤136.31億元,同比增長24.44%。賽力斯營收650.44億元,同比增長489.58%;凈利潤16.25億元,同比大幅扭虧。另外,寧德時代凈利潤同比增長10.37%,國軒高科凈利潤同比增長29.69%。
人工智能吹暖上市公司半年報。天孚通信、歌爾股份、英維克、深南電路、生益電子等多家上市公司在AI推動下實現業績超預期增長。特別是消費電子,在AI推動下實現快速復蘇,工業富聯、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2.04%、23.89%、190.44%、55.38%。
以領益智造為例,公司半年報顯示,得益于領先的精益制造能力及在AI終端的制造領域的提前布局,2024年上半年領益智造AI終端及通訊類業務快速增長,實現收入176.40億元,同比增長29.8%。其中,手機、PC、平板、MR、機器人相關產品收入增長較快。
投入不斷加大
除了營收、凈利上的直觀體現,從固定資產投資、研發投入等其他半年報財務指標同樣可以窺見上市公司在向“新”向“綠”向“智”方面不斷加大投入,這將使上市公司未來的業績更“新”更“綠”更“智”。
比如,今年6月,光威復材宣布旗下內蒙古光威碳纖維產業化項目一期建成投產。這一項目計劃總投資21億元,實現年產高性能碳纖維10000噸。其中,項目一期建設年產4000噸高性能碳纖維產能。近年來,光威復材持續創新投入,推動公司產品在國產大飛機、商業航天、船舶及包括氫能在內的清潔能源等高端工業領域應用。
作為實體經濟的基本盤、產業轉型的領頭雁,上市公司密集上“新”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穩健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4%,增速比全部投資高6.8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7%,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1.9%。
“新”投資為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提供了新動能,打開了新的成長空間。全球MDI龍頭萬華化學董事長廖增太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們最近三年明顯感受到了成長天花板。于是,我們思考接下來應該如何發展?哪個產業可作為第二賽道?再造一個萬華該靠什么?最后,我們選擇了電池材料業務進行重點培育。這個賽道的天花板非常高,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除了固定資產投資,上市公司還通過并購重組加快“新”布局。今年7月,華勤技術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易路達80%的股份,交易價格為28.5億港元。華勤技術稱此舉為強強聯合,如果交易順利完成,將有利于公司擴大在智能硬件產品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優化產品隊列和客戶結構,完善產品生態和戰略布局,推動公司可持續發展。
在向“新”向“綠”向“智”的布局上,上市公司在研發投入上同樣毫不手軟。以科大訊飛為例,公司上半年研發投入21.9億元,同比增長32.23%,占營收的比重達23.5%。其中大模型研發及產業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超過6.5億元。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表示,“我們為什么現在投這么多,就因為對未來有信心,不能錯失這一次大模型所帶來的革命性戰略機遇。”
蓄勢謀篇新一輪增長
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蓄勢謀篇。
2024年被稱為低空經濟元年,從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到今年全國兩會低空經濟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萬億產業新藍海浪潮拍岸。上市公司正加快相關領域布局,比如,中信海直半年報“管理層討論”開篇就提到,“上半年公司積極謀劃低空經濟事業發展,聚焦專業領域,深化戰略布局,加強力量推動低空經濟業務發展。”
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樣讓上市公司看到了新的產業機遇。中金公司發布的最新研報表示,具身智能未來有望在各行各業中落地,發展前景廣闊。預計至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出貨量有望達35萬臺,市場空間有望達581億元,2024-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有望超過250%。今年以來,十余家上市公司明確表示設立人形機器人公司或進行相關投資。
隨著人工智能革命浪潮的來襲,人工智能產業鏈同樣成為了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布局的焦點。比如,人工智能帶來的數據中心需求急劇增長,液冷散熱持續放量。東陽光相關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司提前對冷板式液冷和浸沒式液冷進行戰略布局,后續將通過產業并購對氟化冷卻領域進行橫向和縱向延伸,加速公司在氟化冷卻技術的商業化進程,迅速搶占氟化液冷的市場先機。”
今年上半年,很多上市公司已經從提前布局中嘗到“甜頭”。比如,滬電股份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31.59%。公司稱,業績增長主要受益于高速運算服務器、AI等新興計算場景對印制電路板的結構性需求。方正科技、廣合科技等也紛紛表示,隨著AI快速發展,PCB市場行情好于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