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增長引擎 上市公司年報勾勒中國經濟“向新力”
苦練內功強本領、蓄力揚帆正當時。截至4月29日19時,記者梳理已披露的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發現,作為國民經濟“排頭兵”的上市公司,正加速鍛造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驅動轉型的核心力量,為中國經濟向新向智向未來注入澎湃勢能。
“當前頭部企業向AI、新能源等戰略領域傾斜,有利于加快宏觀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提高新興產業發展比重,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積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形成‘老青幼’的產業結構梯度,有利于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鵬向記者表示。
釋放增長動能
張鵬表示,上市公司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的微觀主體和資本市場變化的風向標,其業績表現直接反映行業景氣度、技術變遷和宏觀經濟變化,為研判經濟增長現實情況和未來趨勢變化提供重要的微觀證據。
截至4月29日晚7時,記者梳理上市公司已發布的2024年年報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發展勢態良好,成為A股業績新增長極。
Wind數據統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200家企業的2024年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占全部已披露企業中的約52%;339家企業2024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328家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加。
在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中,智微智能、江波龍、英力股份、遠航精密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100%。人工智能產業中,海天瑞聲、倍輕松、杰美特、微創光電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均超過100%。電子核心產業中,思特威、生益電子、德明利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均超過1000%。
智微智能的智算業務在2024年快速增長,毛利率為81.89%,成為該公司新增創收板塊。受益于多模態大模型技術的發展,2024年海天瑞聲的智能語音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六成,驅動公司收入增長,同時,境外業務擴張成為公司新增長極。
人工智能龍頭公司科大訊飛2024年營收首次突破200億元關口,達到233.43億元,同比增長18.79%。AI大模型廣泛應用支撐科大訊飛業務擴張,訊飛星火大模型已與多家行業頭部企業合作,覆蓋300多個應用場景。
寒武紀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扭虧為盈,并且盈利趨勢延續至2025年一季度。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紀營業收入達11.11億元,同比大增42倍,歸母凈利潤為3.55億元。
在291家已經披露2024年年報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中,共有135家企業在2024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87家企業2024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89家企業維持了研發費用的同比增加。
新材料產業已披露年報的285家企業中,131家企業2024年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部分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強勁。明志科技、志特新材、大地熊、南亞新材、光智科技等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均超過100%。
生物醫藥產業265家企業中,121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164家企業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40家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加。
新能源產業方面,太陽能和風能領域企業面臨營收壓力,但其中絕大多數企業仍加大研發投入。新能源汽車產業業績較為亮眼。其中比亞迪2024年實現營收7771.02億元,同比增長29.02%;實現歸母凈利潤402.54億元,同比增長34%。2024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超40%,市占率提升至33.2%。寧德時代2024年營收規模同比減少9.7%,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5.01%,其動力電池系統、儲能電池系統的全球市占率分別達到37.9%、36.5%。
技術遷移開辟新賽道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不斷催生顛覆性的新科技、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上市公司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產品“含新量”,夯實行業競爭“護城河”,另一方面,積極布局開拓新賽道,著力培育“第二增長曲線”。
人形機器人正成為許多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力儲備的“第二增長曲線”,不少上市公司正加速構建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產能。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精鍛科技、祥鑫科技、五洲新春等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戰略合作、項目投資等方式切入關節模組、絲杠等核心領域,累計投資超百億元。
夏廈精密董秘張波杰向記者表示,“我們高度看好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并將其定位為公司未來核心增長方向之一。”目前,公司已通過IPO募投項目加速布局工業機器人新結構減速器研發及產業化。
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不少上市公司嗅到業務版圖躍遷的新機遇。2024年中科星圖提出向商業航天全產業鏈躍遷的戰略,通過“向天補強、向空發展、空天一體、以云為本”,持續推進空天信息生態化建設。2024年,中科星圖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57億元,同比增長29.49%;實現歸母凈利潤3.52億元,同比增長2.67%,總資產由60.29億元提升至82.89億元,同比增長37.49%。
量子信息,作為還未完全商業化的未來產業,需要長期主義耐心投入。中國電信一直把發展量子科技作為集團戰略的重要內容,2024年,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電信量子集團正式控股國盾量子,在量子產業鏈的上下游實現深度整合和自主掌控。
中國電信科技創新部副總經理史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雖然目前量子信息產業看起來有很多不確定性和挑戰性,但同時也具有很多顛覆性的可能,“我們認為這是培育新質生產力非常好的抓手,通過積極布局‘量子+’,開放更多應用場景,比如將量子技術應用到通信基礎設施之中,加速量子信息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布局多元化市場
通過分析上市公司年報記者發現,多元化產能和多元化市場,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分散風險、打破“內卷”的重要戰略選擇。
藍思科技在2024年年報中提到,公司通過增資泰國藍思,進一步深化了全球化布局。此外,公司在越南的生產基地也在建設中。通過全球化供應鏈布局,藍思科技拓展了國際市場,2024年國外銷售占比58.63%,實現營業收入409.78億元,同比增長11.33%。公司與蘋果、三星、華為、特斯拉等國際知名企業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
中際旭創2024年境外市場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至86.81%,如何應對關稅政策變動成為市場關注的話題。在2025年工作規劃中,中際旭創表示,要充分利用國內市場算力中心建設的浪潮和行業契機,進一步加強國內市場的開拓,提升國內市場占比。2024年,中際旭創來自境內市場收入31.46億元,同比增長91.32%。
“公司非常看重國內市場需求快速成長的機會,設立了專門的子公司負責國內市場開拓,提供客戶所需方案。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明顯感受到國內客戶對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視,預計2025年國內訂單和收入都會有所增長。”中際旭創副總裁、董事會秘書王軍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