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進程加速 外骨骼機器人產業鏈投資機會凸顯
在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 博覽會上,參觀者體驗外骨骼機器人協助搬運重物。 新華社圖文
隨著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逐步推進,產業鏈相關概念板塊受到投資者關注。Wind數據顯示,萬得人形機器人概念指數自4月29日以來的6個交易日上漲8.01%。
業內人士認為,外骨骼機器人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從醫療康復到工業輔助,再到養老和戶外休閑,市場需求持續增長。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外骨骼機器人的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實現更低的單價,市場空間廣闊,相關產業鏈投資機會值得重視。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五一”假期期間,外骨骼機器人火遍國內各大山岳型景區,并被冠以“懶人爬山神器”之名。在泰山、黃山、華山等熱門景點,這類可穿戴設備迅速走紅,受到游客熱捧。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社交媒體平臺發現,在“五一”假期期間,有不少游客在山岳型景區租用外骨骼機器人協助登山。以泰山景區為例,其推出的外骨骼機器人登山服務可輔助行走、監測身體狀況,具備緊急呼救、景點講解等功能,重量約為1.2公斤,采用碳纖維機身與仿生學關節設計,可承受200公斤的瞬時拉力,續航時間可達8小時。
日前,智元研究院正式發布國內首款消費級AI外骨骼機器人“踏山AsExo-TK1000”。該產品由智元研究院自主研發,是一款輕量級的可穿戴助力設備,集成了人工智能步態預測和力矩自適應調節技術。它能夠實時捕捉用戶的運動數據,通過深度學習算法進行自動分析和調節,準確率高達99.2%。同時,其“生長型”算法具備持續學習能力,能根據用戶行為習慣不斷優化體驗,實現“越走越懂你,越走越舒適”。
程天科技也于幾周前全新上架了外骨骼設備易行EasyGo外骨骼助行器,重量不到2.5公斤,在腰托、腿托的支撐下,穿戴后的體感比實際重量輕,能幫穿戴者節省20%的體力。據悉,程天科技具備3張外骨骼的醫療器械注冊證,而全國一共只有16張此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上市公司積極參與
外骨骼機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傳感、人體工學、動力和電子等技術,多家A股上市公司積極參與到外骨骼機器人產業鏈之中,共同推動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
機器人表示,公司外骨骼機器人目前主要采用仿生結構設計,步態專家系統,按鍵控制、智能拐杖、PAD控制多種控制方式,可根據用戶的選擇與參數設定輔助行走。公司外骨骼式無源可穿戴下肢助行器在醫療復健機構處于示范應用階段。
光大同創表示,在機器人領域,碳纖維結構件憑借其優異的減重性能,能顯著提升機器人的運動靈活性和能效表現。公司已將碳纖維產品應用于外骨骼機器人結構件中,公司密切關注行業發展趨勢,聚焦具有廣闊增長潛力的輕量化市場。
精工科技表示,公司研發團隊正在對單關節(髖關節)外骨骼助力機器人進行上下樓梯、行走、奔跑等不同場景調試測試,進一步測試算法、打磨產品等工作。
探路者表示,公司與其他方聯合研發的下肢外骨骼采用基于人因功效學的仿生結構設計,集成多模態傳感器系統和智能化運動控制算法最終實現人機交互智能識別,能夠自主識別用戶的行走、上下臺階、上山下坡等各種人體運動狀態,并根據不同的動作模式自動切換助力模式,在確保用戶安全的情況下,提供穩定、舒適的助力體驗。目前該智能裝備正處于系統化研發階段。
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可穿戴的機械結構,融合動力控制、傳感、信息、移動計算為一體,對使用者的肢體動作進行輔助或增強。外骨骼機器人應用領域廣闊,未來市場空間較大,相關產業鏈投資機會值得重視。
國元證券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龔斯聞認為,外骨骼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在部分程度上共享技術,關節模組的穩定性以及輕量化是其核心性能指標,與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進程中需要突破的技術壁壘相似,人形機器人在落地途中有望先帶來外骨骼機器人的規模應用。
開源證券研究團隊表示,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早期主要應用于醫療康復和軍工,后續拓展至工業和民用領域。其商業模式呈現“場景分化、技術支撐、生態協同”特征,預計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達146.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2.2%。
“外骨骼機器人在多個領域的應用需求正在增加,商業化進程加快。”在方正證券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郭彥辰看來,技術上的持續進步,包括傳感器、控制系統、仿生機構設計、新材料等技術的融合,使得外骨骼機器人的性能顯著提升,更加適應多樣化的應用場景。
國信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吳雙認為,外骨骼具有增強人體機能、減輕負擔等功能,隨著技術成熟和養老需求增加,外骨骼機器人有望廣泛應用在養老、醫療、災害救援等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