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金融監管要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中證網訊(記者 徐昭)多位專家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期間表示,個別金融機構的穩健不代表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健,中國的金融系統中存在著較大的場外金融交易風險。對此,監管者需要從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以及統籌金融業的綜合統計三個方面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對于協調監管,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認為,協調機制要更有效的話,監管當局應該在監管理念和對金融產品的認識上更多統一在一起。目前理財市場的亂象、資本市場無法得到很好的發展,關鍵問題就是監管當局無法在上述認識上得到統一。
“所以有兩種辦法解決問題,一是用行政手段把協調者的行政級別提高,但是這未必能夠最終解決問題。”吳曉靈指出,第二點,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對很多問題的討論不能囿于監管部門內部,社會應該介入其中,把法理問題弄清楚,這樣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才有理論基礎。
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則認為,由于現階段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結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單一的資本不足風險,轉變成為資本不足風險、透明度風險并存的現狀。因此,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也應當需要調整,但并不應該建立“超級央行”或者超越“一行三會”的監管機構。
“成立新的機構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個機構沒有實質性功能,反而會把問題復雜化,同樣也不能簡單套用英美模式。”吳曉求強調,金融架構的改革,必須要針對金融市場來設立,監管架構上可以保留現有“一行三會”的模式的同時設立雙峰模式,“一峰”是管理金融市場風險的監管,包括資本不足風險和透明度不足風險,另外“一峰”是保證金融體系穩定,前者是金融監管委員會的職能,后者是央行的職能。
不少金融行業從業人員也就金融監管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星融財富執行總裁時間認為,從去年開始,現行‘一行三會’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聲音不斷傳出,有關混業監管的建議也不時被提及,金融去杠桿、防風險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作為金融從業人員,我們一直以來都是擁抱監管改革的,也一直積極根據監管機構金融風險防范的要求嚴格進行風險控制,未來更希望同監管層一起努力推動金融業朝著更加規范、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中國正在有的放矢地推進金融監管改革,政府已經不再簡單的追求經濟增速,而是著眼于長遠,希望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助推經濟長期平穩發展。”金石基金總經理姚楊認為,更加完善的監管機制能為金融行業健康發展以及助力實體經濟提供良好環境。一個健康的行業環境不僅能夠促使金融機構合理的優勝劣汰,同時也可以提振投資者信心,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保持金融業健康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