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破解民企融資難從根本上說要靠改革
新華社記者吳雨
今年以來,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受到各方高度關注。近期,隨著各類紓困措施陸續落地,民企融資環境正在發生積極變化。但支持民企發展不只要救一時之急,更要立足民營經濟發展規律,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加快建立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民企融資難題。
值得深思的是,這已不是民營企業第一次集中“喊渴”,盡管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特征,但從根本上都反映了我國金融服務對民營企業,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包容性”不足,存在體制、機制上的短板。
長期以來,部分民營企業存在信息不透明、管理欠規范等問題,銀企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難以準確為客戶“畫像”,不敢輕易放貸。對此,要進一步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打通央行征信、稅務、工商、海關、司法等政府公共信息,在幫助金融機構整合、挖掘民營和小微企業數據信息的同時,打擊惡意逃廢債、套現跑路等行為,增加失信違約成本。
其次,民營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銀行支持民營企業往往面臨風險不對稱、違約高導致風險補償高等問題。為了長期可持續地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需要不斷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引導金融機構面對民營和小微企業自主合理定價,平衡好企業需求與銀行風險補償的關系。
再次,面對信用風險相對較高的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出于考核、追責等方面壓力放貸較為謹慎。為進一步改善信用貸款供給能力,需要建立適合民營和小微金融的考評機制,壯大專門服務小微企業的專營機構。不光鼓勵大行發揮“領頭雁”作用,更要引導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基于自身特點,走出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特色道路。
此外,當前民營和小微企業過于依賴間接融資。為滿足不同生命周期的民企需要,應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多措并舉為各市場主體投資小微企業提供便利條件。
破解民企融資難既要解決眼下問題,又要立足長遠,與深層次金融改革相結合,通過相應的機制安排,切實提高民營經濟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性,推動改革“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