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鈞:健全資本市場功能需做強四大主體
中證網訊(記者 昝秀麗)湖南大學教授、中國證監會市場二部原副主任劉健鈞11月17日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科創峰會”上表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的首要任務是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為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的功能,針對我國資本市場在主體建設上的短板,當前迫切需要做強上市公司、承銷商、做市商、專業機構投資者四大主體。
“要按照‘專精特新、好穩優強’取向,做強上市公司主體。”劉健鈞表示,在發揮科技創新企業融資功能方面,相比于美國資本市場,我國還存在不小差距。截至2021年末,美股高市值高科技公司平均市值為74212.35億元;A股高市值高科技公司平均市值為4899.40億元。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2019年以來證監會推動實施了一系列行動計劃。特別是202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后,證監會在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等方面,作出了系統性部署。為促進形成全市場共識,還可考慮借鑒工信部經驗,在“專精特新”基礎上,適應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需要,再增補“好穩優強”要求。對符合“好穩優強”要求的,給予差異化相對寬松的監管安排,以起到獎優激勵作用。
劉健鈞表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務需培育現代投資銀行,力爭打造世界一流投行。“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總規模已居前列,但是排名靠前的五大證券公司的總資產之和僅為2萬億元人民幣,僅相當于高盛、摩根士丹利單個機構的三分之一。因此,需要加快培育現代投資銀行,做強資本市場的承銷商主體。”他說。
圍繞做強做市商主體,劉健鈞表示,上交所已完成券商開展科創板做市業務的準備工作,隨著做市業務的開展和做市商隊伍的不斷壯大,我國科創板交易平臺將步入“交易更活躍,市場更有韌性”的新發展階段。從長遠看,有必要允許規范運作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參與做市。
劉健鈞還建議,多管齊下,做強專業機構投資者主體。“儲蓄向投資轉化意愿不足,已入市資金的投資理念較為保守;‘長錢’總體規模小,且缺乏入市積極性;投資者結構的散戶特點和交易機制不完善,導致投資行為進一步短期化,是資本市場長期權益資金供給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他說。
在劉健鈞看來,為激發各路資金入市積極性,并引導其從事長期價值投資,最根本的辦法是做強專業機構投資者主體:包括培育更多優秀公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更好發揮作為專業機構者主力軍的作用;培育一大批“機制靈活、激勵有效,風格各異、獨具一格”的多元私募資管機構和私募基金管理機構,滿足廣大投資者的多元投資需求;鼓勵發展投資顧問機構,幫助投資者挑選出與其投資目標、投資期限、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資產品。
“與此同時,要疏通各類儲蓄轉化投資的渠道,加快構建現代養老金體系,為專業機構投資者提供資金來源;積極穩妥拓寬衍生品種類,為市場管理風險提供足夠的對沖工具,進而增強投資者入市和從事長期價值投資的信心。”劉健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