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博主跨界測評基金投顧 新玩法合規性專業性存疑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大V”做起了“跨界”內容。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在小紅書社交媒體平臺上,有不少來自美妝、學習、休閑生活、育兒等非財經領域的博主近期做起了測評基金投顧產品的“生意”。這些博主在發布日常視頻的同時,也會結合自己的理財經驗向粉絲推薦基金投顧產品。
不過,看似熱鬧的新玩法,卻有很多合規和專業性方面的問題。“證券類產品的推薦需要推薦人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基金投顧類產品亦然。”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退一步講,如果產品的表現不盡人意,那么對于這些博主來說,也是一種個人品牌和口碑的消耗。”
跨界推薦基金產品
“平時都是教大家怎么保養自己的皮膚,今天來教大家如何保養自己的錢包。”在小紅書上,一位美妝博主在最新一期的視頻中并沒有教粉絲如何護膚,而是教大家如何理財,向粉絲推薦了一款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基金投顧產品。
“近期為大家測評了一款理財產品,非常適合想要搞錢的姐妹們,我用這個產品賺出了一套化妝品的錢。”美妝博主從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回撤幅度、常用功能等角度對這一產品進行測評,并與其他貨幣型基金產品進行比對。但記者發現,這一場測評更多聚焦于理財產品的優勢,對產品風險等方面的內容幾乎沒有提及。
“跨界”到基金投顧領域進行宣推的博主在小紅書平臺上并非個例,不少來自休閑生活、好物分享、育兒、時尚穿搭等多個領域的“大V”都做起了理財產品的測評視頻和筆記。記者發現,這些博主大多具備以下標簽或特點:妝容精致、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生活條件較優越。
但從小紅書平臺目前點贊量較高的視頻中可以看出,“大V”推薦的產品較為單一。記者在小紅書搜索框輸入“理財產品”“理財推薦”等關鍵詞后,點贊量數據較為可觀的視頻所提到的產品重復度較高,多數“大V”均圍繞市面上常見的二到三款產品進行宣傳。
粉絲看重博主人設
粉絲們是否真的“買賬”?記者私信了幾位在視頻評論區活躍度較高網友后發現,“大V”們的測評視頻的確具備一定號召力,尤其是對“大V”產生一定信任感的粉絲來說。
“大V”的標簽對用戶來說是第一印象。有用戶對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具備“高精尖”人設的博主粉絲有更大潛質成為理財產品的目標客戶。
作為一位小紅書平臺的“深度用戶”,羅明(化名)曾在某時尚類博主的推薦下購買了基金投顧產品,她對記者說:“在我了解理財產品的時候,‘高知’標簽的博主會對我產生比較大的吸引力。如果這個博主只是長得好看,給我很重的營銷感,那我不太可能相信這個人是懂理財的,只有那種看起來生活條件比較好,同時具備‘高知’人設的博主,我才會去認真看他們的筆記或視頻。”
但在信息極度碎片化的互聯網平臺,內容為王的邏輯從未過時,不少粉絲已經具備一定的內容質量辨識能力。一位粉絲對記者表示,是否要花“真金白銀”下單,仍要看博主創作的內容。“首先,我要看理財測評的內容是否制作精良;其次,我不僅要看這一期的內容,還會看她之前分享的筆記,如果我發現有任何的‘洗稿’痕跡,或者有一定的營銷感,我對她的好感會大打折扣。”小紅書用戶齊瑞(化名)表示。
齊瑞以目前不少“大V”在推的某一投顧產品為例,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比如這一類產品,很多小紅書的‘大V’都在推,但是如果打開這些視頻,你會發現,他們敘述的角度、引用的圖例都是類似的,哪怕這種產品的業績很不錯,我在內心也會產生一定戒備感。”
專業性與風險意識有待提升
不過,這種跨界玩法存在合規性和專業性的問題。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人士對記者表示,上述行為顯然存在風險。首先,博主推薦的產品如果屬于非合規產品,這種行為已經涉嫌違法,如果在沒有執業資格以及進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情況下公開推薦產品,也可能涉嫌違規;其次,即便博主滿足合規要求,其制作的筆記仍然可能存在缺乏專業知識等風險。
此外,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人士提到,有的博主可能因為推薦特定的產品而獲得傭金或其他形式回報,這可能導致他們的推薦不完全客觀和誠實。
“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建議尋找正規持牌金融機構,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建議,并對相關產品進行徹底調查和研究,同時注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是否匹配。”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人士表示,“此外,這也提示基金管理人以及銷售機構,市場上仍然存在很多投資者尚缺乏專業投資知識,所得到的投資者教育還不夠。因此,基金管理人以及銷售機構應該在努力獲得投資者信任的同時,堅持進行投資者教育。”
有業內人士也表示,單從內容本身看,不少視頻仍欠缺專業性。“首先,在風險提示方面,不少博主并沒有對產品可能會面臨的風險進行告知,甚至在有的視頻中,提示風險的相關字樣被正文覆蓋,致使用戶很難看到提示信息;其次,不少博主的測評思路本身就存在邏輯漏洞,比如有的博主拿貨幣型基金和投顧產品做測評,但這兩類產品的產品形態和運作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最后,很多博主僅僅將測評角度聚焦于產品的業績和回撤,對產品的設計理念和資產配置情況均沒有分析,這樣的測評是不夠全面的。”
“流量就像一把雙刃劍,如果要在流量的基礎上去測評理財產品,就需時刻做好被流量‘反噬’的準備。”一位雪球上的知名投顧“大V”對記者感慨,“口碑的積累不容易,無論是對機構而言,還是對個人而言,都需把控好內容與營銷兩者之間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