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金業協會“未來可持續投資”2023年優秀案例發布 綠色與科技成關鍵詞
中證網訊(記者 連潤)北京基金業協會日前在第十四屆全球PE論壇上發布“未來可持續投資”2023年優秀案例。共20個優秀案例入圍,包括深創投、高瓴投資、啟明創投、弘毅投資、CPE源峰、中信銀行等機構,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等產業園區及萬國數據、箱箱共用等創新企業。
據介紹,今年發布的20個優秀案例,聚焦“資本賦能產業轉型創新”,展現了資本如何賦能產業,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實現轉型突破,對未來的環境或社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ESG治理與實踐持續深化、升級
ESG投資、可持續投資已然成為投資機構在“募、投、管、退”全周期過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目前,投資機構在持續深化、升級自身及被投企業的ESG治理和實踐水平,以打造更加長期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2022年,CPE源峰針對自身投資的四大領域,即消費與互聯網、醫療與健康、科技與工業、基礎設施,建立了內部投資ESG風險識別清單,進一步細化每個投資領域對應的重點ESG風險問題,存在重大ESG風險行業或企業不予考慮。
華平投資在中國的投資從環境、社會需求出發,持續挖掘投資機會、培養行業龍頭,在助力“雙碳”目標、科技賦能發展、服務美好生活、助力健康中國、支持可持續金融、推進“新基建”、共建宜居城市等7個方面,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可持續商業價值,推動中國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面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企業普遍面臨持續創新和轉型升級的訴求。高瓴與眾多產業伙伴一起,長期摸索出的一套“深度價值創造”(Deep Value Creation)模式,由專業的團隊深入企業產業變革的一線,與企業攜手通過創新驅動,重構價值鏈體系,形成新的生產力、生產效率、組織方式,重建企業的“動態護城河”,打造企業的長期發展價值。
2022年,大鉦資本發布了碳中和路線圖,將于2025年在公司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于2050年完成投資組合的碳中和目標。作為負責任的投資機構,大鉦資本選擇更多地投資優先考慮可持續技術和實踐、減少碳足跡并確保其運營對環境負責的公司。
啟明創投將投資的思路用在公益事業上,聯合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了“中國鄉村振興創業者支持計劃”,計劃用十年的時間培訓、賦能2000名鄉村創業者,以及在40個縣培育40家社會組織,通過產業發展創新富裕鄉村,通過社會事業創新服務民生。
此外,國科嘉和被投企業錦籃基因參與解決我國基因治療藥物“卡脖子”問題,解決重大罕見疾病醫療的社會需求,并考慮科學研究和臨床實際需求的轉化路徑,助力我國藥企盡早實現彎道超車。在數字化時代,大數據基礎軟件是數字化的關鍵基礎設施。啟明創投被投企業星環科技堅持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在大數據核心基礎軟件領域逐步實現對國外對標企業產品的替代,逐步脫離了國外開源大數據框架的束縛。
可持續投資撬動綠色發展
加快新能源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當前,投資機構加碼布局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技術等企業,創新產品形態,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可持續發展。
2023年3月29日,首鋼基金通過戰略投資的基金管理人發行了全國首單太陽能光伏REITs產品——京能光伏REIT,該項目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發行總規模為29.35億元。京能光伏REIT業務模式清晰、可復制性高,不僅擴大了現有市場公募REITs產品類型,更是為新能源行業開辟創新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
華平投資與普平數據合作打造高質量、大規模的綠色數據中心,同時投資了光弈科技和中創新航,前者領先的電致變色薄膜技術助力出行、建筑行業的節能降耗,后者利用新能源技術加速清潔能源替代。
2022年,弘毅投資在長期深耕節能環保、投資30余個工業與能源項目,總投資額超100億元的基礎上,專門針對綠色低碳垂直領域設立弘毅綠創基金。在國家“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弘毅綠創基金主要關注雙輪驅動的節能降碳創新型投資機會:綠色低碳與數字智能。2023年2月,國內領先的電力綜合能源管理服務公司“電管家”完成超億元B輪融資,由弘毅綠創基金、上汽旗下恒旭資本共同領投。“電管家”是弘毅綠創基金繼投資蜂巢能源、國氫科技、展灣科技之后,在能源清潔與數字化領域的又一重磅投資。
此外,許多被投企業也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其發展運營中,致力于在各自細分領域成為綠色制造的領跑者、綠色生活的創造者、綠色發展的先行者。
作為循環包裝產業數字化和低碳化開拓者,綠動資本被投企業箱箱共用不斷引領物流包裝零碳循環創新與實踐。憑借十余年全行業物流包裝、物聯網、循環管理等綜合研發能力,以及5G、大數據、AI輔助決策等創新技術,箱箱共用已經形成了“包裝+服務+數據”一體化綠色供應鏈解決方案。
紡織行業是全球公認的主要污染行業之一,而其中印染環節是紡織行業污染最重,能耗最多的環節。大鉦資本于2022年對長勝科技(NTX)進行了投資,其核心技術能夠大幅降低印染環節的污染、碳排放、水資源消耗,引領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真格被投企業鏈宇科技孵化于清華大學歐陽明高院士團隊,正致力于車網互動(Vehicle-to-Grid,V2G)、微網管理與能源物聯網方案的技術研發、產品落地和服務推廣。公司通過V2G技術,將電動汽車作為移動式儲能,替代部分固定儲能,建設分布式微網,提供包括虛擬電廠調度服務等在內的綜合能源服務,努力在“雙碳”目標下引領交通和能源的協同創新。
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前沿技術賦能傳統物流產業,結合自動駕駛提供貨運解決方案的創新思路、方法和應用,是一種物流運輸行業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沄柏資本被投企業嬴徹科技是一家自動駕駛技術和運營公司,專注于干線物流場景,具備極為稀缺的“L3/L4全棧自研+前裝量產+商業運營”的能力組合。
此外,CPE源峰被投企業萬國數據正通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和提升運營效率等一系列舉措最大限度減少環境影響,并積極參與綠色電力交易、加強新能源投資以及探索新興技術,不斷降低數據中心的碳排放。
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加速器,也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到,投資機構正加大力度支持科技自立自強,為基礎創新、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作為我國最強本土創投之一,深創投始終堅持“國家需要什么,深創投就投資什么”的投資策略,秉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投資理念,助力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深創投90%以上的資金投資在硬科技行業領域,80%以上的項目為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近年來,深創投不斷加大對硬科技的投資力度,梳理“卡脖子”項目清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行業,并逐漸轉化成投資清單。
在高瓴投資看來,繼互聯網、生命科學兩波創新浪潮后,當下最主要的創新——智能化浪潮正在從技術源頭創新的突破開始、不斷延伸到產業變革深處。面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企業普遍面臨持續創新和轉型升級的訴求。短期和長期因素的疊加之下,不斷鍛造、豐富自己的武器庫,從而可以與企業家和創業者不斷擁抱變化、共同參與價值創造的過程,是對新一代創新型產業投資機構的基本要求。
有別于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技術資本的核心,是讓技術迅速轉化為產品,更強調對于所投高科技企業的技術賦能,特別是圍繞技術外溢以及技術資源的賦能。國科嘉和成立的初衷就是積極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助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國科嘉和已投的150多個項目里,70%的投資集中在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半導體、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安全和企業服務、新能源、新材料等;剩下的30%則投向生命科學,布局了創新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
除了投資專精特新企業,國壽股權已累計投資培育多家“鏈主”企業,帶動地方完善產業鏈建設和科技攻關,持續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的產生。“鏈主”企業憑借更為雄厚的產業基礎能力、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領先的戰略響應能力,能夠帶動完善產業鏈生態建設,是相關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最核心的環節。
除了投資機構之外,銀行、產業園區也在加大對科創企業的支持力度,助力科技與金融加速實現“雙向奔赴”。
2022年,中信銀行創新推出針對中小科創企業的投貸聯動“積分卡審批”模式,不再以歷史業績表現及增信條件作為首要評價因素,對企業各項指標(學研指標、高管團隊、知識產權、科技資質等)進行賦分。截至2022年末,已有53家輕資產型的科創企業通過“積分卡審批”模式,從中信銀行北京分行拿到了急缺的資金。
2022年,平安銀行助力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某藥物輸注行業龍頭進行行業整合收購,實現了企業在急危重癥和手術科室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產品布局。雖然收購方未達到行內持續兩年盈利的準入要求,但能幫助平安銀行對企業所處行業進行深度研究、加大對現有政策的分析研判,突破了現有制度,高效完成審批,在2022年內完成放款。
作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創新資源最為集中的園區之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按照“管委會+平臺公司+運營公司”的管理機制,合力推動園區建設發展。生命園公司正積極從“物業管理”向“科技服務”轉型升級,搭建“五大平臺”——空間資源平臺、創新孵化平臺、專業技術平臺、企業交流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營造開放性、國際化、具有市場活力的創新生態。
北大孵化器隸屬于北大科技園,是北京大學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共建的創業孵化器基地,建立了“創新研究、技術轉移、投資孵化、數字智能”四位一體的特色科技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北大孵化器已經孵化培育了推想科技、晶泰科技、合思·易快報、炎黃國芯等一批獨角獸、準獨角獸、專精特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