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新品發行開啟跨年節奏
2023年僅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不少基金公司都在緊鑼密鼓地“年末沖刺”,積極布局新產品,甚至有基金公司已經提前進入了跨年發行的節奏。從募集結果來看,越來越多的增量資金進入市場,不少產品交出了較為亮眼的募集成績單。
業內人士普遍表示,目前市場情緒漸趨樂觀,中長期的買點漸行漸近,進一步調整空間有限,市場短期仍可能呈現震蕩磨底,或以結構性機會為主。
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多
Wind數據顯示,步入11月以來,截至11月8日,已有46只公募產品開啟募集。總體來看,以認購起始日期為標準,共有90只產品選擇在11月份開啟募集。其中,權益類基金的發行數量最多,共49只;其次是債券型基金,共29只;此外,QDII基金有5只,FOF(基金中基金)有7只。
從行業分布來看,不少新發產品走出了精細化、垂直化的布局思路。比如,申萬菱信基金聚焦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出公司的首只QDII產品——申萬菱信全球新能源股票型發起式;華安基金、國壽安保基金、信達澳亞基金都將目光放在了新材料領域,推出了新材料主題的主動管理型基金。
部分公募費率改革后的首批浮動費率產品也在本月繼續發行,不少知名基金經理親自“掛帥”。比如,擬由富國基金基金經理孫彬和吳棟棟擔綱的富國核心優勢混合發起式于11月9日開始發行,擬由中歐基金基金經理劉偉偉擔綱的中歐時代共贏混合發起已于11月1日開始發行,擬由大成基金基金經理劉旭擔綱的大成至信回報三年定期開放混合于11月8日開始發行,擬由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何以廣擔綱的興證全球可持續投資三年定開混合計劃于11月13日開始發行。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基金公司已提前籌劃,積極布局“開門紅”產品,發行時間最晚持續到2024年2月初。比如,南方恩元債券發起將認購截止日期定為2024年2月9日;國投瑞銀順軒30天持有期債券將認購截止日期定為2024年2月7日;富達裕達純債將認購截止日期定為2024年1月30日。
增量資金持續涌入
Wind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為計算口徑,自今年四季度以來,共有91只產品成立,合計發行規模約680億元。其中,10月份成立的公募產品共計64只,合計發行規模約570億元。
四季度以來,首募規模最大的產品是華夏鼎創債券,該產品原本將募集期定于10月9日至2024年1月8日,后于10月16日提前結束募集,最終首募規模約79.99億元。Wind數據顯示,10月以來首募規模最大的前10只產品中,有9只都是債券型基金,僅有1只為REITS基金——中金山高集團高速公路REIT,該產品的認購期僅1天,卻達到了29.85億元的募集規模。
四季度以來首募規模最大的主動管理類權益基金為知名基金經理楊金金掌舵的交銀瑞元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品也是今年公募費率改革后首只公告發行的浮動費率基金,最終募集規模達16.68億元,為主動權益新發市場注入了一抹亮色。此外,興銀智選消費混合、博道紅利智航股票、融通致遠混合等權益類產品亦取得了不錯的募集成績,首募規模均突破了5億元。
多只ETF類產品也展示出了較強的吸金效果。華泰柏瑞中證A股ETF、廣發中證工程機械ETF、國泰中證全指集成電路ETF的首募規模均在4億元以上,且有效認購戶數均超過3000戶。值得一提的是,華泰柏瑞中證A股ETF還是目前公募市場上首只跟蹤中證A股指數的ETF產品,該指數成份股覆蓋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指數樣本數量多達4810只。“中證A股指數由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三市中剔除ST、*ST股票的所有A股組成,具有較完整的市場代表性,可以說是A股的‘超強代言’。”華泰柏瑞基金表示。
以底部思維看待市場
談到四季度的行情,萬家基金基金經理耿嘉洲表示,經濟企穩回升的跡象已經比較明顯,但市場可能忽視了這種邊際變化,這也符合調整尾聲的市場特征。
國泰基金認為,國內經濟正進入年內第二個企穩修復窗口。政策上,穩增長和活躍資本市場政策陸續出臺。中央匯金增持四大行、證監會下調融券保證金比例,有利于投資者信心的穩定。基金經理趙大震表示,明年國內或將進入補庫存階段,美聯儲或將進入寬松周期,全球流動性有望迎來由緊轉松的拐點。
博時基金表示,8月底以來政策組合拳先后落地,政策底基本清晰,當前應以底部思維看待市場。市場進一步好轉仍需要看到基本面與宏微觀流動性環境的改善。具體到配置思路,博時基金表示,在市場底部區域應注重攻守兼備,建議以“順周期+成長”進行“杠鈴型”配置。一方面,關注順周期與高股息的交集,具備上行期權的同時可加強組合防守能力;另一方面,增配科技成長,進一步增強組合的進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