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實基金蔡丞豐:潛到冰山之下尋找贏的根基
中證網訊(記者 楊皖玉)“財務報表只是一家公司經營的結果,投資想要更具前瞻性,需要沉到冰山下面去,對企業家做更深層次的分析。”投資生涯走過十余年,蔡丞豐對投資的本質愈發堅定。在他看來,投資的關鍵是尋找會贏的企業,而企業的關鍵則在于企業家。因此,他善于運用減法思維發現好的賽道和商業模式,并用“知行合一”的要求尋找更有可能勝出的企業家,直抵“贏”的根源。據悉,擬由蔡丞豐管理的嘉實品質發現混合型基金近期正在發行。
尋找會贏的企業
根植于半導體行業,兼具全球投資視野,擁有14年投資經歷的蔡丞豐,在臺股、港股、美股都有過扎實的積累。2013年,蔡丞豐轉戰A股,能力圈圍繞“制造邏輯”漸趨拓展,對新能源、創新藥等科技行業也有了自己的認知和實踐。
“投資領域拓展的背后邏輯是基于一個制造屬性。”深耕半導體行業十余年,蔡丞豐通過深入研究該行業全球化的商業模式和產業轉移的變遷規律,來洞悉其它同樣具備“制造屬性”的科技領域。其中的邏輯在于,無論是半導體,還是新能源、醫藥行業,這些科技行業兼具科技屬性、創新屬性,以及“服務+制造”的商業屬性,因此就A股市場來說,它們都可以通過專業的分工,用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來體現中國優勢。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入行,歷經2018年市場趨勢性下跌,以及2020年疫情黑天鵝事件。潛移默化間,風控意識成為蔡丞豐的投資慣性。伴隨著能力圈的擴展,他的投資組合愈加多元與均衡,與之帶來的便是“回撤小、熊市抗跌、牛市能漲”的業績表現。
“只有極端少數的公司,才能為市場創造價值。”蔡丞豐介紹,根據Hendrik Bessembinder報告可以發現,1926年以來,美股市場上,約4%的公司創造了整個市場的全部價值,30%的公司也創造了正價值,但60%的公司在毀滅價值。“所以我們要通過做減法,首先將那60%的公司排除掉,這樣才能提高投資勝率。”
蔡丞豐主張從賽道、模式、人三大維度進行立體選股。優選中高增長的賽道,從技術、管理、品牌、成本等多方面驗證公司的商業模式,并在能力、組織、治理上選擇能夠長期跑贏的企業家,“我的方法論就是通過層層篩選做減法,在會贏的賽道里遴選會贏的企業家。”
企業家是業績的第一性
伴隨著職業的進階,蔡丞豐對自己的投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看公司時,一定要沉到冰山下面去,對企業家做更深層次的分析。”
因為,在他看來,財務報表是關于公司經營的結論,基于這些信息進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我們的研究經常跟著市場走,而不是領先于市場,企業家才是公司經營結果的最源頭,這是我從過去十幾年的得失中總結的教訓。”
一般對企業家的分析多是定性分析,蔡丞豐表示,對于投資來說,需要將這些定性的維度進行量化。
量化的邏輯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知行合一”。“知”是指企業管理層的前瞻性,“行”即公司的執行力。具體主要是通過對嘉實基金自有的ESG框架進行優化,對企業管理層在商業洞見、戰略能力、執行力、自驅力等方面進行數據挖掘并打分,輔助主動投資。“通過對A股4000多位企業家的量化打分,我們已經驗證,得分高的企業家自然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財務回報。”
蔡丞豐表示,這一技術支持來自公司的Data Lab(嘉實基金數字化研究中心),“成員多是做人工智能的科學家和數據工程師,他們負責企業家模型的搭建,以及定性指標的定量化挖掘和分析。”
通過上述對企業家的量化分析進一步輔助基本面主動研究,蔡丞豐能夠挑選最優秀的公司進行更為前瞻性的中長期布局。分析其近三年的重倉股可以發現,蔡丞豐的選股優勝率有明顯的增高,而且其個人對重倉股的依賴性在降低,持倉更為均衡。
蔡丞豐認為,中長期來看,中國的高端制造頗具優勢,主要體現在光伏、動力電池、CDMO等科技領域。就今年而言,他將持續關注“新科技、新制造、新能源”“大健康”以及“剛需、高頻、低價的消費”三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