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鈞:構建耐心生態
創投全方位“自我修煉”助力創新
8月30日,由中國證券報主辦的“耐心生態 科創未來——2024股權投資創新會議”上,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科技投資》雜志社總編劉健鈞發表了題為“創投基金擔當耐心資本的自我修煉與生態建設”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創投基金作為耐心資本具備獨到特質,需在投資目標、投資韌性、投后管理、基金治理、激勵機制五個方面持續“自我修煉”。創投基金能夠持續作為耐心資本,有力支持創業進而助力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耐心資本生態。
敢于冒險 謹慎運作
劉健鈞認為,耐心資本一般具有長期性、抗風險性的特點。創投基金作為耐心資本,其在這兩個特點上,又必須具備區別于其他耐心資本的獨到之處。
在長期性上,創投基金應該適應“支持創業”的需要,開展長期投資,以區別于短期套利資本。但是,作為從事“資本經營”的財務投資主體,又不同于“通過長期控股,確保被投資企業有效服務于投資主體戰略目標”的戰略投資。
在抗風險性上,創投基金作為被賦予了“冒險創業資本”(Venture Capital)特定內涵的資本,必須“敢于冒險”并能夠承擔起支持創業的高風險,以區別于一般“風險資本”(Risk Capital)。但是,作為理性財務投資者,又必須“謹慎運作”,以區別于主要以冒險為目的的“冒險資本”(Adventure Capital)。
劉健鈞強調,“冒險創投資本”與“單純冒險資本”具有本質差異。單純以冒險為目的的“冒險資本”必須具備兩個特質:一是富有助人創業的天使情懷,并為著體驗天使情懷的目的而投資于讓自己鐘情的創業者,故亦稱“天使投資”;二是以自己個人的資金冒險,不涉及他人的利益,因而可以隨性而為,無需考慮他人感受。
“冒險創投資本”通常以創投基金的形態運作,其作為“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委托投資資本,則必須履行“為投資者謀取最高財務回報”的信義義務;由于是管理著第三方的他人資金,故絲毫不能為著自己體驗天使情懷的目的,去隨意冒險。
五方面持續“自我修煉”
劉健鈞認為,創投基金擔當耐心資本還需在投資目標、投資韌性、投后管理、基金治理、激勵機制五方面持續“自我修煉”。
第一,確立適應創投要求的投資目標。創投基金應結合“投資行業+投資階段”特點,從“投資期限+投資風險+投資收益”三個維度進行全面考量。
第二,修煉長期價值投資韌性。創投基金需要盯住既定投資目標,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創業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陪伴企業創業。
第三,加強投后管理。創投基金需要跟蹤掌握所投企業經營情況,隨時適應企業需要,及時提供管理服務;當企業出現異常時,及時救援。當然,在救無可能的情況下,為著投資者的利益,該放手時也得放手。
第四,完善基金治理。創投基金需要及時向投資者報告投資項目運營情況,取得投資者理解。
第五,優化激勵機制。對基金經理,創投基金需建立全生命周期、全投資組合績效考核機制;對項目經理,建立跨項目績效考核機制。
營造良好行業生態
劉健鈞認為,創投基金能夠持續作為耐心資本,有力支持創業進而助力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耐心資本生態。
在募資端,劉健鈞認為,應允許商業保險資金自主決策投資創投基金。他表示,現行有關文件規定“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穿透后底層資產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上市公司股權的,底層資產風險因子適用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相關要求”等要求,這可能會影響保險資金按市場化原則決策投資項目。
在投資端,劉健鈞表示,要著力解決創業融資兩個領域的“市場失靈”問題,而非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進行大包大攬。具體來看,對嚴重市場失靈領域的特定新興產業中的種子期創業企業,因行業特定,政府可提供直接投資支持;對較嚴重市場失靈領域的競爭性產業中的種子期、起步期等早期創業企業,因行業寬泛,政府提供直接投資不現實,故宜和市場機構合作設立基金并委托其管理運作,同時通過讓利于民,引導投資早期創業企業。
在退出端,劉健鈞認為,需拓寬多元退出通道,促進“投資-退出-投資”良性循環。一方面,嚴防圈錢套現取向的IPO,為真心搞技術創新的創業企業騰挪出IPO空間;另一方面,鼓勵上市公司以多種方式并購創投基金所投企業,拓寬并購退出通道。
在稅收端,劉健鈞表示,應適應創投基金作為“支持創業的投資管道”特點,借助特別稅收立法,超越合伙公司稅制局限性。
在監管端,劉健鈞指出,需要構建對創投基金管理機構的差異化監管體制。對于差異化監管標準,他認為,因為不涉及享受公共財政的政策扶持,只涉及防范風險外溢的問題,故不宜強行要求“投早投小”相聯系,而只需考慮投資標的是未上市創業企業、投資運作不涉及杠桿等主要方面。至于所投資未上市創業企業的創業階段,應該允許創投基金按照市場化原則,而選擇創業早期,或是創業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