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耐心資本 構筑科創投資新范式
8月30日,由中國證券報主辦的“耐心生態 科創未來——2024股權投資創新會議”在南京市建鄴區舉行。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正在經歷突破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逐步成為行業共識,科創投資的新范式已經開啟。在新發展模式之下,投資者有哪些新的理解和感悟,股權機構又要以怎樣的“姿勢”應對,參會嘉賓展開了熱烈討論。
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重要導向
當前,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全行業的焦點,對此決策層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國壽股權投資董事總經理陸海表示,新質生產力算是2024年的“熱詞”,但新質生產力并不是一夜之間出來的,只是現在有了更明確、更精細的定義。投資未來、投資創新、投資價值是國壽股權的投資標準。對于如何定義新質生產力,陸海表示,投資者需要精準判斷,一是新質生產力一定要打破傳統技術的路徑和思維;第二,在性能和效率方面,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要有顯著差異;第三,新質生產力要擁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強大的擴散效應。
國新基金董事總經理王海濤表示,國新基金自成立伊始就堅持落實國家戰略,以支持科技創新和國資央企改革發展為導向,對新質生產力有著深刻的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密不可分,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國家戰略層面已經上升到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也是投資機構必須要履行的使命和責任。另外,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既包括新賽道、新領域涌現出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同時也包括通過綠色技術、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這兩方面一直是國新基金主要的投資方向。
“新質生產力跟高質量發展一脈相承,除了關注新技術的質量、高效,還應重點關注新技術的可持續性。”海通開元董事長張向陽表示,“在投資過程中,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各項指標都滿足,但存在持續性不夠、無法商業化、產品一致性較差、維修難度高等問題。因此,對于新技術的投資,我們比較關注可持續性,要看這項技術能否逐漸通過研發降低成本、提高品質,能夠商業化落地,并不斷做大做強。”
長期耐心資本助力“投早投小”
近兩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逐漸成為行業主流共識,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也將此理念充分納入各自的投研體系中。在實際操作中,股權投資機構如何響應這一趨勢號召?行業中是否會出現贏者通吃的局面?
王海濤介紹,國新基金為更好落實關于央企基金要充分發揮功能作用的要求,通過優化考核指標,引導各基金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從機制上把投資新質生產力作為一個內在的驅動因素。投早、投小需要長期耐心資本,在基金的籌設方面,盡量爭取將基金時限拉長到10年以上,以適應長周期的要求。另外,在人才儲備上,國新基金不斷加強行研隊伍的招募,優化整體人員結構,具備產業背景和技術背景的人員比例不斷增加。在退出渠道上,努力開拓多元化的退出方式,并積極爭取能夠得到更多部門和機構的支持,有了通暢的退出渠道才能更好地促進募資和投資、促進基金可持續發展。
當前,科創投資成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在投早、投小的實踐中也考驗著投資者的智慧。對此,CPE源峰董事總經理唐柯介紹,CPE源峰長期以來踐行投資向新、向質,已投資多家代表新質生產力的創新企業。在唐柯看來,在投早、投小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面臨技術研發失敗、技術轉移、政策調整等各類風險,需要更具包容性的容錯機制。陸海也表示,市場要給企業家更多的耐心,把內功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