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銷售逐漸升溫
業內人士提示關注產品風險收益特征
近兩年來,私募銷售逐漸升溫,許多小型私募晉升中級私募的行列。但在歷史上,因投資私募而虧損的事件屢見不鮮。近日,一位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回憶起自己投資私募的往事,100萬元買的私募產品,一年后竟僅剩5萬元,這引起了市場關注。
業內人士提醒,私募基金具有較高風險,非保本保收益產品,投資者不要輕信所謂“兜底”承諾。此外,應選擇正規渠道購買私募,關注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
投資某私募產品出現虧損
近日,某博主“買私募100萬元變5萬元”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中國證券報記者聯系該博主了解情況,她介紹,2018年購買了一家名為泓實資產的私募旗下的基金產品。“買的時候,客戶經理稱旗下產品過往業績好,收益率高的話能到20%至30%。并且他們信誓旦旦表示,作為某大型金融集團子公司,即使基金表現差,集團也會提供收益率8%的兜底。”
令該博主沒有想到的是,一年后產品到期,客戶經理只返還給她5萬元,虧損近95萬元!當詢問原因時,公司回復:基金投資了一只海外股票,該股票退市,導致基金資產出現嚴重虧損。同時,此前承諾的8%收益率兜底也化為泡影。
此外,據該博主介紹,同期或晚于她購買該公司旗下產品的其他投資者,有的甚至投資100萬元只收回了1萬元。
資料顯示,泓實資產已被基金業協會注銷。
購買時需擦亮眼
無獨有偶,近年來投資私募巨虧的事件屢見不鮮。數據顯示,近一年業績虧損70%以上的產品不在少數,甚至有一些產品成立多年,凈值不足0.01元,年化收益率為-81.30%。
去年以來,伴隨著A股市場火熱的行情,基金產品業績亮眼,私募銷售逐漸升溫。但熱銷背后,由于私募產品構成復雜、銷售不透明,更容易滋生違法違規行為,投資者購買時要擦亮眼睛。業內人士提示,購買私募產品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比如銀行、券商等代銷渠道。這些渠道在產品準入時,往往已經有非常嚴格的審查,相當于幫助投資者進行了一次篩選。
其次,要買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產品,如果自身風險偏好不強,就要慎重選擇股票型私募等高風險產品。另外,要警惕產品銷售時的高額回報誘導或業績兜底承諾。
此外,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總體管理規模,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市場對其的認可程度,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不少私募產品都設有預警線和清盤線,盡管業界對此設計的合理性仍有一定的爭議,不過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是避免本金全部“打水漂”的有利工具之一。前述博主購買的產品,就是沒有任何預警止損機制的產品。投資者在購買私募產品時,應關注合同中預警止損機制的條款。
監管依法從嚴
北京某中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表示,上述事件中,銷售人員存在違規承諾保本保收益行為。此外,在私募基金募集資金環節和運作環節,常見的違規行為還包括:未履行“特定對象確定”程序、未履行“投資者適當性匹配”程序,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未按照要求進行私募基金備案、侵占或挪用基金財產、進行不當或者非法的關聯交易等。
隨著私募監管體系日益完善,針對違規私募的行政處罰和行政監管日益增多,私募監管依法從嚴趨勢明顯。2021年1月8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的若干規定》,強化私募基金行業規范,形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從業人員等主體的“十不得”禁止性要求,包括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企業名稱和經營范圍、從嚴監管集團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牢牢守住私募基金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募集的底線、強化私募基金管理人從業行為負面清單、明確私募基金財產投資負面清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