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業熱議監管新規:提高門檻優化供給 助推高質量發展
“五一”前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正式發布,新規的出臺受到私募業的熱議。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私募機構普遍認為,新規將從多個維度推動私募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給行業發展帶來深遠的改變。
有助于優化行業供給
星石投資副總經理方磊表示,《指引》有助于優化行業供給,行業馬太效應或將進一步增強。
目前,私募證券基金行業已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截至2024年3月末,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有8328家,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超9.6萬只,存續規模達5.51萬億元。其中,管理規模前400家私募證券機構占行業管理規模比例近80%。
“《指引》對私募證券基金的初始備案規模和存續規模門檻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初始實繳募集資金規模不得低于1000萬元,并將存續規模門檻設定為500萬元,這將對‘殼產品’有較強的限制作用?!狈嚼诒硎?,雖然可能會增加中小型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的短期壓力,但當前小于500萬元的私募證券基金產品規模占比極小,相關門檻的設立,將更好地助力行業中長期健康發展。
黑翼資產認為,《指引》在去年征求意見稿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私募證券基金的募集、投資、運作等規則,并設置差異化監管要求。這在扶優限劣的監管大背景下,對規范私募行業秩序、提升市場透明度、推動私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指引》在嚴監管規范行業發展、提高門檻防風險等方面的創新性和可操作性,也看到協會對過渡期政策的合理設置,給予一定時間的適應期,保障市場的平穩過渡。”淡水泉投資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進一步規范私募行為
新規對私募基金投資等行為進行了規范。淡水泉投資分析,從嚴監管規范行業發展的角度看,《指引》對投資組合、投資者適當性等方面,都有進一步的規范要求。比如,為了引導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提升專業投資能力,在組合投資、分散風險方面,《指引》提出了“雙25%”的組合投資要求,并對專業投資者等有差異化規定。
淡水泉投資認為,《指引》還突出風險導向,針對防風險有一系列的指導要求。比如,對風險補償、多層嵌套等進行明確限制,對衍生品交易等有細化規定,明確不鼓勵設置預警線、止損線等。從長期看,這些舉措將促使私募基金管理人采取更加審慎和合規的投資行為,不僅能增強私募基金的抗風險能力,也能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在方磊看來,分散投資的要求,意味著目前部分私募證券基金押注式投資的行為將被動減少,投資研究等更加科學的方式在私募證券基金投資過程中的占比,將會逐步提升。頭部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在投研資源和投研團隊建設上具有較明顯優勢,在后續發展中有望占據優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規還重點對私募基金的債券投資進行規范,涉及申購贖回、交易杠桿和投資范圍的限制。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從基金合同層面防范私募從事結構化發行,同時對私募基金二級市場投資債券進行相對嚴格的限制。
引導投資者
建立長期投資理念
對投資者而言,《指引》對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在銷售、投資和業績報酬設定等方面進行優化,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淡水泉投資稱,《指引》要求“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者風險評級不得低于基金風險等級”,并進一步規范機構的宣傳推介行為,包括完整展示業績、不能宣傳迷你基金短期業績、非管理人非代銷機構不能展示基金業績等。這些有助于引導管理人加強長期投資能力建設,引導投資者建立長期投資理念。
方磊還提到了業績計提的問題,在業績計提方面,《指引》要求在基金合同中合理設定業績報酬的計提方法、頻率、比例,并與基金業績表現掛鉤,不得采用對自身明顯有利或者過度激勵的計提方式。這更好保障了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保持一致,激勵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通過提高投資能力和業績來賺取合法報酬,也有望為投資者帶來更加豐厚的投資回報和更舒適的投資體驗。
此外,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指引》通過限定杠桿等要求,助力減少市場的非理性波動。一方面,限定私募證券基金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基金凈資產的200%,不得通過場外衍生品等工具規避杠桿限制;另一方面,私募證券基金開展場外衍生品交易時也面臨著杠桿限制,例如明確要求私募證券基金參與DMA(多空收益互換)業務不得超過2倍杠桿、參與雪球結構衍生品的合約名義本金不得超過基金凈資產的25%。此外,明確開放式私募證券基金原則上不設置預警線、止損線,有助于減少市場波動較大時負反饋的形成。
黑翼資產分析,《指引》的出臺有助于規范各類管理人合規運作,保護投資人利益,提高市場穩定性。未來,隨著新規的落地執行,私募行業將進入更加規范化、專業化的發展新階段。持續優化的行業發展環境,將有助于提升中國私募基金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