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向北交所增配資源成共識
對于券商而言,北交所是一個“兵家必爭”的新賽場。自11月15日北交所開市以來,券商投行、經紀、研究等各項業務均迎來了新增量,行業生態也在悄然變化。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收盤,北交所共計82只股票,其中75只個股錄得上漲,北交所首月累計成交金額為478.97億元,累計合格投資者460萬戶,對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帶來提振。投行業務方面,目前82家北交所上市公司首發保薦承銷費用總額達12.25億元,37家券商率先參與北交所上市服務中,中信建投保薦數量位列第一,安信證券、開源證券等一批中小券商突出重圍。
在新的競爭格局下,有的券商已小有“收成”,有的券商正奮力“播種”。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券商在戰略打法、部門設置、人員配置上均呈現出向北交所傾斜的變化。不少頭部券商在投行項目報價上“放下身段”,希望能夠迅速搶占高地,一些原本已裁撤或者計劃裁撤新三板部門的券商也“厲兵秣馬”,積極擴充隊伍,布局北交所業務。
投行、經紀業務迎來新增量
借著北交所的“東風”,券商獲益最明顯的是投行業務。Wind數據顯示,目前有82家企業在北交所上市,由37家券商率先參與保薦。
從目前券商的保薦數量排名來看,中信建投以保薦12家遙遙領先,承銷保薦收入也排在第一,達2.09億元。安信證券、申萬宏源保薦項目數量排在第二、三位,分別保薦7家、6家。開源證券、國元證券保薦的企業數量均為5家。從項目儲備來看,各家券商投行都在發力招攬項目,北交所后備上市公司數量充足。截至12月14日,共有59家企業正在排隊等待在北交所發行上市。
券商經紀業務也受益于北交所,不但單日成交額持續提升,投資者權限開通數量也倍增。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北交所“開戶率”超50%。招商證券相關人士表示,截至12月14日,公司開通北交所數量超過18萬戶,潛在合格投資者開通率約為64%。
頭部券商、中小券商之間競爭加劇
在北交所開市初期,一個業內熱議的話題是:北交所或許將為中小券商投行業務提供彎道超車的機會,改變券商投行業務的寡頭格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小型券商長期關注新三板市場,在IPO保薦上擁有先發優勢。如今北交所已運行一段時間,行業格局究竟如何變化?
“強者恒強還是彎道超車,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愛建證券投資銀行部總經理何俁表示,數量多并不代表領先,如果中小券商僅僅盲目擴大業務規模,仍然以傳統通道業務的做法對待北交所IPO,不僅很難“彎道超車”,甚至有可能因為執業質量而“彎道翻車”。
某券商投行人士認為,對于投行項目來說,因為大券商在風控、定價等方面具備優勢,后期可能趕超一些領先的中小券商。當前一些頭部券商也在“轉變”態度,以“獅子搏兔”之姿積極布局新三板前端企業,推動相關企業在北交所上市。
“無論是中小券商還是頭部券商,要抓住北交所的歷史性機遇,核心并不在于券商本身規模的大小,而是能夠建立起一套真正適應注冊制與滿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需求的投行服務模式。”何俁說。
短跑變長跑 考驗中介機構綜合實力
北交所聚焦“更早、更小、更新”,相關企業普遍處于成長初創期,這對保薦承銷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服務企業的范圍擴大、服務階段前移,券商不僅要跑得快,搶占優質項目;更要跑得長,陪伴中小企業共同成長。
中原證券研究所負責人牟國洪認為,券商投行應把服務中小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服務國家“專精特新”戰略要求作為重要使命,一方面不斷完善推薦掛牌、定向發行、并購重組、上市保薦、做市交易、行業研究、財富管理、資產配置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另一方面積極引入優秀成熟的業務人員,搭建符合監管要求、貼合市場發展特點的業務體系。
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委員、董事總經理李旭東認為,北交所在為券商帶來更多業務機會的同時,也對部門間協同提出更高要求。券商應當加強對新經濟戰略、新經濟產業的研究和認知,各部門協同聯動,共同為上市公司提供綜合性的服務。
“中介機構需進一步發揮橋梁作用。”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認為,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金融服務機構應在融資端與投資端進一步發揮橋梁作用。面對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機構既要保護好投資者的基本利益,也要履行好幫助融資者順利籌集資金的義務,發現并幫助創新企業實現上市,真正做到金融服務于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