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杭州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現場。 徐瀚文 攝
中新網杭州4月16日電(汪恩民 胡豐盛 徐瀚文)創新創業,已經成為杭州這座城市的標簽。
從一張工位,到遍布全城的孵化器,再到特色小鎮、城西科創大走廊……2015年起,杭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創新平臺。
2016年,杭州日均舉辦創業活動8.8場,發生243起公開融資事件,融資額574億元(人民幣,下同),擁有國家級孵化器30家、眾創空間35家……后G20時代,杭州如何保持創業創新方面的領跑者地位?如何讓全球創業資源聚集杭州?
此間舉行的杭州市“兩會”上,與會的代表、委員紛紛為杭州建設“雙創”之都建言獻策。
不斷創新、優化的服務環境
創新驅動,貴在不斷創新、堅持創新的服務環境。
談到杭州的創新創業環境,大家不禁聯想到杭州非常經典的一句話,“我們負責陽光雨露,你們負責茁壯成長。”的確,得益于“店小二”般的服務,2016年,成為杭州創業的豐收年,這一年共發生243起公開融資事件,涉及227個創業項目,融資總額達574億元。
“不管在政策上、氛圍上還是資金上,對創業者來講,杭州都是非常不錯的一個城市。”杭州市政協委員、銀江孵化器創始人王春鳳說。由她創始的銀江孵化器,是杭州孵化器的典型代表,以產業為支撐,風險投資為主線,運用“戰略投資+產業鏈+創業導師”模式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
從創業者角度來看,“創新”、“堅持”同樣體現于他們的故事中。
杭州市政協委員、微貸網CEO姚宏雖然是80后,但已是創業圈“老人”,在過去17年中,姚宏做過近30個項目,終于在微貸網上厚積薄發。目前,微貸網是全國最大的汽車抵押貸款平臺,累計成交額突破900億元。“很多事情,預想的和實際操作完全是兩碼事。環境在不斷改變,這要求你必須不斷創新迎合市場需求,堅持下去。”姚宏說。
無數“姚宏”的堅持,讓杭州“雙創”成為一出不落幕的時代“大戲”。
今年杭州市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新增小微創業園5家,資助大學生創業項目200家”成為2017年杭州十大民生實事之一。杭州,又為自己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渴求高層次人才
創業,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城西的科創大走廊,是杭州國際化最前沿的區域之一,集聚了大量海外高層次人才。
“據說在螞蟻金服,海歸人才和外籍人才占了總人數的7%。”在杭州市政協委員、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局局長潘偉紅看來,杭州貼身周到的“店小二式”人才服務,成為吸引人才最有效的陽光雨露。
據報道,去年杭州人才凈流入高達8.9%,在全國范圍遙遙領先,排名第一。海歸增幅和人數都名列全國主要城市前列。
2017年,杭州市對于高層次人才仍然“渴求”,期望全年引進和培育各類人才10萬名。
對此,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市委黨校蕭山區分校教師沈路建議,政府應該在人才工作中注重細節,“政府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這種改革也可以體現在海外人才引進工作中。目前人才政策‘碎片化’、‘多小散’問題依舊存在,如果我們把人才最關心的落戶、國際化教育、醫療、住房等政策做得更加細致,會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杭州工作生活。”
作為創客人元老,姚宏對此感觸頗深,“杭州限購以后,因為教育、醫療和住房問題,一些高層次人才也被政策擋在了外面。”他建議,目前,杭州仍有必要對部分高端人才實施不限購政策。
全球知名的互聯網+雙創名城
如果說“創新”服務體現著杭州這座城市管理者的擔當意識,那么“耐心”則更多彰顯了這座城市對新生事物的包容。
G20峰會讓更多人認識杭州甚至選擇杭州,今年杭州市“兩會”上,放大峰會效應、加快城市國際化得到了代表、委員們的熱議,在他們看來,要實現創業資源在杭州的聚集,人才、創業項目的國際化勢在必行。
“杭州已在美國硅谷設立了專門的基地和招商引資基金,效果非常好。建議政府也可以德國、英國這些老牌的創新國家,吸引人才、項目落地到杭州。”杭州市政協委員、普華集團董事長曹國熊說,這部分工作,一些投資機構已經在做,政府再助一把力就可以了。
與曹國熊一樣,持相同看法的,還有銀江孵化器創始人王春鳳。
在她看來,作為一座培育了阿里巴巴、當下在許多人心中又是“創業高地”的城市,杭州正包容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新創業人才。
“但對于海外創業者而言,很多人知道杭州有阿里巴巴,創業氛圍很好。但他們并不曉得去哪里了解這些東西。所以打造‘世界名城’需要我們主動出擊,去外面推廣宣傳。”王春鳳說,此外,杭州還要從城市的整體環境、生活舒適度等層面出臺更多更好的措施,以留住現有成熟的創業項目。
如其所說,杭州一直致力于為創業創新提供充足的陽光雨露。
在杭州創新創業“新四軍”中,包括浙商系、高校系、阿里系、海歸系都由各地創客組成。杭州的目標,是集聚創業資源,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