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省老齡化比較:四川遼寧江蘇老齡人口占比最高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這為養老產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哪些地方的老齡化人口占比最高,哪些地方的勞動年齡認可占比高呢?
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是目前各省份的人口年齡構成中最齊全、最新的數據。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7個省份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統計發現,有10個省份65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了10.47%的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在東北以及四川、安徽等中西部人口大省。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部分省份(上海、黑龍江、海南、西藏)數據不詳,在此沒有納入統計。在老齡人口的劃分方面,只有少部分省份公布了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大部分省份只有65歲以上人口數據。因此文中的老齡化人口以65歲為準。
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占16.52%。15到64歲人口占73.01%。60歲及以上人口占16.1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10.47%。
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個百分點。這也顯示老齡化人口比重有加快的趨勢。
四川、遼寧、江蘇領銜
對不同省份來說,不同年齡段的人口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尤其是當15-64歲年齡段人口占比較高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就會較低,反之亦然。同時,0-14歲年齡段人口占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比。
從27個省份的數據來看,四川65歲以上老人占比最高,達到了13.33%。遼寧這一比例為12.82%,江蘇也超過了12.53%。此外,山東和重慶也都超過12%。安徽、湖南、浙江、湖北、吉林分列第五到十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些省份的老齡人口占比較多,有幾種原因。第一部分,四川、重慶、安徽、湖南等中西部省份,這些地方的出生率并不低,0-14歲的人口占比也不算很低,但15-64歲年齡段占比明顯低于73.01%的全國平均水平。
這說明,這些省份雖然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大量的富裕勞動力流向了沿海發達地區。比如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普查數據(近幾年雖有變化,但幅度不大),廣東省2000多萬的外來人口中,湖南就占了21%左右,達400多萬;四川也占了了12.11%;湖北占了10.86%;重慶占了4.34%。這幾個省份都有大量的人口流向了珠三角。而安徽距離長三角核心區更近,不少青壯年勞動人口流向了江浙滬。
對遼寧和吉林來說,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較高,原因在于東北地區長期以來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2015年末,東北三省城鎮化率達到61.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較高的城鎮化率之下是較低的生育率,數據顯示,去年東三省的出生率都低于7‰,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為負數。
從0-14歲的人口占比也可以看出,遼寧這一比例僅為10.3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6個多百分點。吉林這一比例也僅為11.98%。兩省的這一占比在27個省份中僅略高于京津。
在去年12月13日的國家發改委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官員介紹,近年來東北地區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技術工人和部分高校畢業生到東北以外尋找工作機會和發展平臺的數量在加大。同時,也有一部分退休的職工和其他的人員,由于氣候的原因遷到南方去居住。
東部沿海的江蘇和浙江65歲人口占比較高,也與這兩省的城鎮化率較高、0-14歲人口占比較低有關。不過這兩個省份經濟發達,外來人口流入較多,所以15-64歲年齡段人口占比都高于全國水平。另一方面,也由于經濟發達,老百姓收入較高,醫療教育基礎雄厚,因此預期的壽命也比較高,這也影響了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
這些省份為何占比低
也就是說,城鎮化率高的地方,尤其是越是大城市,人口出生率越低,0-14歲的人口占比就越低,但由于經濟發達,可以吸引大量的外來青壯年人口流入,因此,中青年的占比較高,老年人口占比就顯得沒那么高了。
以京津為例,北京0-14歲人口占比僅為10.1%,天津這一比例僅為9.81%,在27個省份中位列最后。但是這兩省的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因為這兩市流入了大量的外來大學畢業生、中青年勞動人口,所以北京15-64歲比例高達79.6%,天津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0.58%,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但如果僅以戶籍人口來看,京津都是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尤其是良好的醫療教育衛生等條件之下,人口的預期壽命也都是最前列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全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13.3萬,占總人口的23.4%,老齡化程度居全國第二位。而在常住人口中,這一比例僅為15.7%,比前者低了7.7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大量的外來大學青壯年勞動人口的流入“稀釋” 了大城市原有的老齡化率。
在27個省份中,有17個省份65歲老齡人口占比低于10.47%的全國平均水平,有13個省份這一占比低于10%,有6個省份低于9%。
從這些老齡人口占比較低的省份所處區位來看,主要有幾類,一類像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南方經濟發達省份,城鎮化比例也比較高,不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這兩個地方出生率也還維持在較高水平,因此0-14歲年齡段占比都不低,尤其是放開二胎之后,0-14歲人口的占比會更高。另一方面,兩地也都有不少外來人口流入,廣東外來人口高達2000多萬,因此這兩地15-64歲年齡段占比也都高于全國水平。
另一部分是貴州、江西、河南等地,這些地方15-64歲的人口大量外流,占比較低,比如貴州和河南都不到70%,江西僅為70.23%,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的差距。但由于這些地方的出生率較高,0-14歲的的人口占比都在20%以上,此消彼長之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比自然也不高。
除了這些因素,不同省份的平均預期壽命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65歲以上人口的占比。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4.9歲。分省來看,上海、北京均已超過80歲,遙遙領先其他省份。預期超過70歲的有26省(市、區),青海、云南、西藏三地預期壽命處于68至70歲區間。此外,寧夏、新疆、甘肅、貴州等西部省份也都比較靠后。
人均預期壽命指標更多是體現當下,是衡量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也就是說,越是經濟發達、收入較高、醫療衛生和教育等條件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人均的預期壽命也比較高。而經濟欠發達、收入水平低、醫療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相對滯后的省份,人均的預期壽命也比較低,老齡化人口的占比也會受到影響。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也將面臨嚴峻考驗。不過不同區域之間的態勢有著天壤之別。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像東北三省當年啟動社保改革時,退休的人員就較多,年齡偏大,領取養老金的人多,繳費的人相對較少,收支壓力較大。再加上近幾年經濟下行,養老保險面臨著較大的收支壓力。
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發布《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報告顯示,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入不敷出”的省份在快速增加,由2014年的3個擴大到了2015年的6個,分別是: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陜西和青海。
與之對應的是,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廣東、江蘇等地結余規模較大。廣東2015年底企業養老金累計結余6158億元,占全國該項基金當年結余3.41萬億元的18%。浙江結余3009億元;江蘇結余3114億元;北京結余2783億元。
東部沿海省份,大量年輕人口流入,養老金支付壓力輕,容易形成大量結余。以廣東為例,當地一位研究勞動保障的學者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養老金結余很大一部分來自外來工。尤其是這幾年廣東在養老保險擴面方面做得很不錯,參保比率很高。多數外來工都納入了社保,但大部分人還處于繳費狀態,沒有進入養老狀態。也就是繳費的多,領錢的少。
表:27個省份常駐人口年齡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