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1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明確了防范風險、支持創新企業融資和擴大雙向開放等任務,為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在支持面向創新的股權融資上,為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或將根據創新企業特點提出特殊的制度安排,比如考慮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安排。同時,在增強資本市場支持創新企業時,還需要配套完善風險防范的制度建設。
股權融資激發創新活力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產業結構也逐漸從工業向服務業和創新行業轉型。”姜超認為,產業結構轉型勢必帶來融資方式變化。工業化時代,重資產模式需要銀行債務融資;而服務創新時代,發展依賴人力資本,要靠股權融資激發創新活力。
因而,姜超表示,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將是必由之路。而在支持面向創新的股權融資上,為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或將根據創新企業特點提出特殊的制度安排。從全球來看,有兩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一是對創新企業融資盈利要求的改進。創新企業因研發開支較多,在初期常面臨虧損,難以實現盈利。如美國的Amazon,長年高速發展,但把資本全部投入研發,如果只看盈利指標,就會錯過這樣偉大的創新企業。
二是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安排。初創企業在發展初期需要融資,但是又不愿意喪失控制權。美國市場正是靠著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集團在內的全球最優秀公司,而亞洲的新加坡、香港市場都在做類似的改革。如果想讓中國資本市場更好地為中國經濟轉型、為創新型企業服務,就應該考慮引進這樣的制度。
“擴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目的之一,在于吸引境外上市的優質紅籌股、中概股回歸A股,其關鍵在于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減少境內外上市的差別。”姜超表示,這方面,過去通過滬港通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有望復制到滬倫通等方面,將境內資本市場與美國、歐洲等主要資本市場連通。
姜超表示,過去的一年,中國資本市場穩中有進,但略顯遺憾的是代表中國未來的很多優秀企業諸如阿里巴巴、騰訊等未能在A股上市。其實,中國的優秀企業不止是BAT,中國在新經濟領域和美國二分天下,全球主要的“獨角獸”企業接近一半在中國。
“但令人擔憂的是,小米、螞蟻金服等企業傳出了要去香港市場融資的消息。如果優秀的企業都流失到海外去了,那么對于境內投資者將是巨大的遺憾,因為失去了分享和中國未來經濟共同成長的機會。能不能把它們留下來,能不能讓BAT們也愿意回來?”姜超強調,展望未來,如果能下決心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引入同股不同權等優秀的制度安排,相信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獨角獸”到A股上市,資本市場的明天就會更好。
配套完善風險防范制度
“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對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工作的強調,秉承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姜超表示,2017年底社會債務杠桿率為242%,與2016年底相比仍在繼續上升,這意味著去杠桿任務仍然很重,去杠桿將是2018年供給側改革的主線。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以銀行表外融資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面臨收緊,會對經濟產生沖擊。
姜超說,但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可以對穩定經濟發揮更大的作用。2017年,股票加債券等直接融資只占社會融資總量的7%,過去最高的時候到過25%,其中債券融資占比最高達到過20%。無論是和歷史比,還是和海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資本市場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為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姜超預計,符合創新轉型、扶貧環保等經濟發展和政策鼓勵方向的股票和債券融資都會得到政策助力,比如2017年扶貧專項債已在市場上成功發行。
此外,姜超提醒,在增強資本市場對創新企業支持的同時,風險防范的制度建設需要配套完善。
一是企業層面,“寬進嚴出”鼓勵創新。對創新企業降低發行要求,通過“寬進”,增加資本市場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同時嚴懲財務造假,通過“嚴出”,嚴格ST類持續虧損企業退市。
二是投資者層面,應做好投資者保護。一方面應該借鑒債券市場,在ST股票中引入合格投資者制度,禁止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小額散戶投資;另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增加機構投資者比例,開放資本市場,引入銀行理財、海外機構投資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