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25日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8年年會”上表示,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轉變要完成三個轉型,一是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二是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王一鳴表示,高質量發展階段要適合我國發展階段和基本國情,F在也在探索建立“高質量”衡量指標,不能簡單地以成熟經濟體標準結構作為參照依據,還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大國特征。我國正處在結構快速變動期,要充分考慮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高質量發展最根本在于深化改革,增強經濟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也包括現在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根本途徑。
“現在已具備一些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有利條件。”王一鳴認為,一是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二是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市場驅動力;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有效途徑;四是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進入活躍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五是全球價值鏈變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機遇。
轉向高質量發展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在如何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環境,促使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方面,王一鳴建議,應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打破行政性壟斷和關注新興產業“贏者通吃”帶來的問題。在健全風險管理體制,防范化解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風險方面,要強化金融監管機構職能、加快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改革和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對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制度環境方面,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完善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制度;二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三是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