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二十年,繼往開來新起點。
步入成年期的中國公募基金業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但和居民日益增長的投資理財需求相比,行業需要改進提升的空間還很大,發展之路任重道遠。行業有識之士相信,提升公募基金競爭力的根本在于正本清源,回歸資管行業本質,在堅守合規底線的同時,不斷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同時,防范金融風險,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也是基金行業義不容辭的重要使命。而科技創新的涌現,將讓行業如虎添翼,駛向進一步發展的快車道。
固本培元 重塑市場話語權
回顧公募基金行業20年的發展,1998年到2008年的前十年中,公募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與話語權,隨著自身優異業績與穩健投資風格而不斷上升。而到了第二個十年,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機構投資者的不斷成熟,公募基金的市場影響力雖然相對下降,但仍是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2017年,股市回歸價值與理性,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價值投資趨勢逐漸明朗。如何把握機遇,重塑公募基金的影響力成了行業對“下一個20年”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固本培元,堅守合規風控底線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投研實力,爭取為客戶創造收益是一切的核心。
招商基金總經理金旭表示,在資管新時代,公募基金要把防控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不為短期利益所惑,進一步夯實風險控制和處置能力,加強內控建設,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堅持“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確保資產管理行業穩定與安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董事長于華也強調,“在我們看來,風險控制是對投資者最大的責任,更是為投資人獲取長期穩健回報的重要基礎。”
對于公募未來發展的核心要素,景順長城基金總經理康樂表示,無論內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基金公司最重要的依舊是回歸本源,專注打磨提升投資管理能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科學的理念以及規范管理的體系下發揮主動投資能力,取得穩定持續的超額收益。
順應時代變化,適時做出調整是公募基金進步的表現。2017年,南方基金權益投資部門增加了宏觀與資產配置部。量化團隊根據主動與被動投資的區別,細化分成了兩個部門,即指數投資部與量化投資部。新的部門設置與更加細化的分工,旨在提升核心投研能力,為投資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南方基金總經理楊小松表示:“南方基金作為公募基金行業的一員,將繼續堅守合規風控生命線,把握機遇,迎接挑戰,致力于成為領先的資產管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不斷推動公募基金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如虎添翼 擁抱科技創新
以往,公募基金往往被認為是傳統金融行業。隨著時代的邁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與迅速發展,科技創新正一步步滲透到各行各業。如何使傳統金融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是每一個公募基金管理人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就像融通基金總經理張帆說的那樣,“我們更需要跟上時代巨變的步伐,適應互聯網化、人工智能化、國際化的趨勢,為投資者提供與時俱進的服務。我們要積極擁抱變化。”
大成基金總經理羅登攀指出,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創新影響力巨大,對金融行業最根本的推動作用在于幫助金融企業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更全面理解市場、更精準了解客戶需求,從而更好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博時基金為例,2017年6月,博時在業內首批接入螞蟻金服平臺并上線博時財富號,借助先進的TechFin及AI技術平臺提升金融理財普惠服務能力。當年10月,博時與微軟合作,完成了由敏捷到DevOops的轉型,顯著提升了博時技術研發與應用的核心競爭力。同樣是在2017年,博時運營部門實施“智能化運營”戰略,開發實施了“IROBOT機器人”、“基金運營管理平臺”、“投資分析系統”、“基金日歷”等項目,提升了運營效率,降低了運營風險,為公司業務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鵬華基金也在金融科技浪潮下主動擁抱新技術。鵬華基金總經理鄧召明介紹,近年來鵬華提前布局金融科技,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平臺——A加平臺,在大數據及量化科技應用、智能投顧等方向上都進行了投入,通過平臺將自身專業的資產管理能力與Fintech技術創新能力全面融合,運用數字化、場景化、社交化等創新技術手段直面投資者,為客戶的投資需求量體裁衣,為客戶的理財場景答疑解惑,提供精準財富管理解決方案,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社會責任。
順水推舟 助力實體經濟
公募基金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的參與主體,肩負著公眾投資者重托,承載著服務大眾理財、優化資源配置等重大使命。公募基金應當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展現行業的價值與責任。
博時基金董事長張光華表示,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資產管理業要勇于擔當、正本清源,力求行穩致遠,把社會資本引導配置到實體經濟,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改革的總體方向,立足資本市場,積極引導資金“脫虛入實”,做好資產管理主動管理業務,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的功能價值,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為了響應服務實體經濟的號召,博時基金不斷增加制造業、環境及公共設施等領域的資產配置,對接供給側改革、產業升級的產品服務類型日趨多元,持續增加制造業、信息技術、環境及公共設施等領域的股票配置,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
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安信基金總經理劉入領認為,首先,公募基金替老百姓打理好手上的余錢,帶動居民財富增值,財富增長必然促進消費,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其次,公募基金應當發揮專業優勢,以良好投資業績吸引老百姓認購公募基金,再由公募基金投到上市公司,完成儲蓄向資本的轉化,促進上市公司發展。第三,促進價格向價值回歸,優化資本配置。同時,作為持股上市公司比例相對較高的資產管理機構之一,公募基金有可能更實質性地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一家專業的公募基金公司如果在上市公司的治理方面能夠發揮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對于提高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水平、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廣發基金總經理林傳輝強調,公募基金應當回歸本源,增強為實體經濟“供血”的能力。當前,基金業應弱化對規模排名的關注,減少某一時點銀行與貨幣基金之間的大額資金騰挪。同時,加大權益類投資也是基金公司一大任務。以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遵循產業發展邏輯,將資金配置到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同時,公募基金要通過子公司豐富業務內涵,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如順應國家住房政策導向,探索REITs業務,積極開展其他資產證券化業務,盤活存量資產,加大股權投資等,這些都是未來值得探索的方向。(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