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8日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11萬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出口4.81萬億元,增長6.4%;進口4.3萬億元,增長11.7%;貿易順差5062.4億元,收窄24.1%。業內人士預計,二季度進出口貿易狀況有望保持良好態勢。
出口增速顯著回升
興業證券分析師魯政委指出,以美元計價,4月出口環比回升15.6個百分點至12.9%,與市場預期基本一致。這主要是前期訂單釋放及對貿易摩擦制裁擔憂所致:一方面,4月節假日效應徹底消退,生產及出口節奏正常化。受益于前期外需好轉,4月出口回升有了訂單基礎。“另一方面,4月中美貿易摩擦預期不斷升溫,涉及企業或因制裁擔憂而將手中訂單提前釋放,進而推升出口讀數。”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當前中美貿易摩擦沒有對出口造成實質性影響。從主要出口目的地來看,對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保持較快增長。外需整體環境保持較好,有助于我國出口增長。
“從近幾個月情況看,全球經濟擴張雖不再加速,但擴張步伐仍處較快區間。”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預計,在外需支撐下,5月我國出口景氣度依然有望保持高位。不過,正在演進中的中美貿易摩擦將是未來我國出口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不排除下半年出口數據出現大幅顛簸的可能。
展望未來,魯政委認為,出口面臨的下行風險不容小覷,具體表現在:一是貿易摩擦的出口透支風險。受此影響,企業謹慎接單行為對后期出口也構成負面沖擊。二是主要發達經濟體PMI數據走弱,也將構成出口下行風險來源之一。三是前期人民幣過快升值將從出口競爭力及出口意愿兩方面壓制出口讀數。人民幣顯著升值一方面將推升我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進而抑制其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將推升企業匯兌損失,進而抑制其接單意愿。
持續擴大內需推升進口
進口方面,4月進口環比回升7.1個百分點至21.5%,超市場預期5.5個百分點,這主要受國內生產回暖、貿易平衡導向政策及價格上漲影響。
海清FICC頻道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指出,一方面,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明確提出“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博鰲論壇也進一步釋放出主動擴大進口的積極信號,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時降低部分其他產品進口關稅,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進口數據的超預期。
連平表示,進口保持較快增長,主要產品的整體進口量和進口價格都有上升,表明內需較好,國內工業生產回暖。
魯政委認為,從價格因素看,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原油價格上漲對我國進口同比讀數構成價格支撐。4月份,原油進口拉動整體進口回升2.1個百分點,隨后依次為未鍛造的銅及銅材、塑料等。
魯政委預計,國內持續擴大內需和貿易平衡的政策導向及通脹預期上升對進口構成量價支撐,第二季度進口有望維持在20%左右。
貿易順差減少或成趨勢
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貿易順差1828億元,貿易差額如期轉正,但仍是近4年同期的最低值。專家表示,3月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仍是春節錯位因素導致,中國產品出口的競爭實力仍在,貿易順差仍將是常態。
連平稱,二季度進出口貿易狀況有望保持良好態勢,但中美貿易談判存在不確定性,從而對下半年進出口形勢帶來影響。進口增速可能高于出口增速,貿易順差難以擴大,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
鄧海清認為,未來貿易順差減少將成為趨勢。在貿易順差面臨持續下降、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不足的情況下,央行進行持續性的降準是必要的對沖措施。盡管2018年美聯儲仍然處于“加息周期”,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幣政策具有高度的獨立性,應當從國內經濟金融環境出發,制定貨幣政策。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未來,我國對外貿易走勢還需要關注如下因素:一是國內“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地實施,有望提振進口需求,可能進一步壓縮貿易順差;二是美國、歐洲等主要經濟體最新的制造業PMI都較前月有所回落,全球經濟復蘇的擔憂逐漸升溫,或減少對我國的貿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