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海央行總部數據顯示,5月份,上海地區銀行存款同比多增703.96億元,但貸款同比少增63.11億元。這一表現 ,與今年上海地區整體信貸走勢較為吻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今年前5月上海地區信貸情況發現,今年存款變化起伏較大,2月甚至出現過存款下降,但持續的趨勢是結構性存款高速增長。
貸款方面則呈現出更明顯的趨勢性。上海地區貸款連續5月增速下降,房地產相關貸款中,房地產開發貸自3月以來出現小幅回溫,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增速則持續下降,單月增量均低于50億元。
存款“過山車”
“全行拉存款”是銀行人今年的常態。
上海央行總部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上海地區存款增加2837.51億元,同比多增2792.86億元。但1月和2月的分化可謂“巨大”,1月存款同比多增3391.72億元,而2月直接減少了近1030億元,當月同比多減近2500億元。
3月“力挽狂瀾”后,4月新增又跌入谷底,當月新增僅325億元,同比少增超1000億元。5月漲幅再反彈,當月增加1388億元,同比多增超700億元。
從存款結構來看,存款增長主要由結構性存款拉動。截至一季度末,結構性存款較上年末增加了超800億元,同比多增435億元,相當于增量翻番。5月結構性存款增量有所下降,但同比仍多增了121億元。
目前市場已形成共識:結構性存款的增長,主要是對保本理財的承接。資管新規要求所有資管產品不得保本,原先的保本理財產品就轉化為了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為存款科目下的一種存款類型,目前利率不受銀行業自律組織的上限規定。當前市場上的結構性存款利率大約與理財產品相當,在4%左右。
全國來看,央行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顯示,截至4月末,結構性存款規模為9.12萬億元,其中,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相近,在1.92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速分別為75.5%和75.0%。
不過,若監管對結構性存款也設以利率上限約束,或打擊“假結構”情況,則結構性存款的增速將受到極大遏制。銀行攬存可預計仍存在較大壓力。所謂“假結構”,是指通過設計“穩輸”的觸發條件,將收益給到投資人的設置。
貸款增速下降
相比存款的“不可捉摸”,今年以來,上海地區貸款下降的趨勢性較為明顯,已連續5個月增速下降,單月同比少增,少則幾十億元,最多的2月少增超500億元。
且值得注意的是,5月貸款數據顯示,投向境內小型和微型企業的本外幣貸款分別減少236.12億元和0.59億元,同比分別多減254.5億元和少減90.35億元。
企業的貸款可獲得性明顯下降。多名上海銀行業人士表示,由于多重政策因素疊加,企業很多融資渠道被堵,包括原先銀行通過表外理財對接的渠道被堵死,導致企業對表內貸款的需求增加,但銀行表內貸款供給并不足以支撐“溢出”的融資需求。
“企業今年確實非常難,特別是小微企業,考慮到風險,我們真的很難放款。”某股份行對公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同時,其表示今年經營性物業貸款也已暫停,而這一貸款品種去年還很火爆。
至于暫停原因,很大原因是監管加強了對貸款資金用途的審查。一家企業用商業地產的租金作為還款來源申請經營性物業貸款,若這筆借款違規投入了房地產領域,銀行將被認定為違規放貸。
不過,上海地區整體來看,今年房地產開發貸自3月以來有小幅攀升。截至一季度末,房地產開發貸增加409.02億元,同比多增42.12億元。同時,4、5月的增幅也還在回升中。個人按揭方面則增速持續下降,每月新增均在50億元以下,5個月同比連續少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