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經濟觀察)穩妥有序去杠桿 中國扎緊防風險“籬笆”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王恩博)隨著去杠桿工作穩妥有序推進,中國正將防風險的“籬笆”越扎越緊。
2017年之前的一段時期,中國宏觀杠桿率一度上升較快。隨著官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這一勢頭已明顯放緩。2018年一季度,中國杠桿率較上年僅高出0.9個百分點,增幅同比收窄1.1個百分點。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中國杠桿率趨穩主要源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企業利潤、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有助于消化存量債務。2018年1至5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6.5%,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2.2%。
與此同時,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及結構性信貸政策效果逐漸顯現,使貨幣信貸總體保持了適度增長。由于金融機構內部資金循環嵌套減少,6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1個百分點,為穩杠桿創造了適宜貨幣金融環境。
針對當前去杠桿形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一份報告特別指出,在中國官方對非銀金融機構資管產品進行嚴格限制的背景下,金融部門去杠桿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尤其今年來,一系列強監管政策致使銀行同業和表外業務規模顯著收縮,資金回歸實體經濟趨勢明顯。
以銀行同業去杠桿為例,根據中國央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數據計算,5月末銀行業整體同業負債約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末下降1.96萬億元。同期,銀行業同業資產約為12.22萬億元,較上年末縮減1.88萬億元。
一系列跡象顯示,曾屢次被監管部門“點名”的亂搞同業、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務等銀行業風險隱患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市場上也有觀點認為,當前去杠桿步伐較快,嚴監管與緊信用疊加可能導致中國銀行業壞賬率攀升。
對此,德意志銀行中國銀行業分析師范海爍指出,當前中國各金融機構對資管新規等去杠桿措施應對穩妥,壓縮影子銀行影響整體可控。加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明顯改善企業財務狀況,未來銀行業大幅確認不良貸款的可能性非常低。
對于去杠桿工作的下一步走向,上半年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明確指出,要以結構性去杠桿為基本思路,分部門、分債務類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盡快把杠桿降下來,努力實現宏觀杠桿率穩定和逐步下降。
國企降杠桿為何如此受重視?一方面,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關鍵行業和重要部門中處于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當前國企占據了非金融企業部門負債總額的“大頭”,對企業部門降杠桿具有標桿意義。
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就中央企業而言,未來要做到進一步優化資產質量,積極穩妥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續推進提質增效,多渠道降杠桿減負債。目前18家央企已簽訂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協議約5000億元,其中逾2000億元已經落地。
在此情況下,中國央企資產負債水平呈現穩中有降。截至6月末,央企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比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另據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部門整體杠桿率比上年同期低2.4個百分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