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財政政策應更積極
多位專家7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季度宏觀報告(2018年第三季度)媒體交流會”上表示,當前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需要宏觀政策加以支持。其中,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開前門”,厘清地方隱性債務中的公益、準公益性質項目,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保障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
經濟形勢錯綜復雜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錯綜復雜,而且不確定性在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CF40資深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表示。
從外部環境來看,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認為,全球經濟景氣度繼續回落,日本、歐盟、巴西和俄羅斯等經濟體制造業景氣度都顯著下降。全球貿易增速也有所回落,主要發達經濟體中,美國、歐盟、日本出口增速均較二季度有所降低;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增速有所分化。
從內部來看,CF40成員、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表示,金融去杠桿之后對實體經濟有一定滯后性影響,經濟仍有一定下行壓力。不過也要看到,有一些抵擋經濟下行的力量在發揮作用。最近剛剛實施個人所得稅上調,從歷史規律來看,個稅調整對未來2-3個月的個人消費有支撐作用。與此同時,財政邊際發力也會對財政有關消費方面的支出有一定支撐。
張斌認為,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在承擔調整壓力的過程中“有擔當”。其中,貨幣政策應當堅守不輕易干預外匯市場,為防范和應對金融市場動蕩做好預案。
“不過,政策并非要走刺激的老路,只是收縮放緩一點、放平一點,不用額外增加新的刺激政策。”張斌強調。
財政政策積極“開前門”
伍戈認為,當下,中國的經濟動能客觀上講還是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今年以來,房地產投資較有韌性,但基建投資下滑較快。
“下半年以來,穩投資系列政策信號不斷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較快,對基建項目審批加快。”張斌表示,但是在眾多積極因素影響下,基建投資仍然難有大的起色,資金來源仍然是突出問題。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開前門”,有必要適當增加財政赤字,為現金流不足以償付本金和利息支出的有公共物品或者準公共物品特征的建設項目找到預算內資金來源。
在張承惠看來,“開前門”需要有配套措施,在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還要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一是要增加地方政府投資決策的透明度,減少投資的盲目性,提高投資效益。二是要建立地方政府的信用評估系統,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約束。地方政府應該建立資產負債表,作為在市場上發債的評估依據。資產負債表的推出不能一蹴而就,要采取漸進式,也可以提前做一些研究、摸底工作。對于一些特別困難的地區,可以采取分賬或其他辦法來解決。但長遠來看,仍要依靠市場機制發債,否則地方發債都靠中央政府信用是有問題的。三是應當發展地方政府債,包括國債的二級流通市場。
另外,張承惠認為,積極財政政策除了要推進基建投資之外,還要加快健全社保體系建設,在社保體系中投入更大的政策資源。未來人口老齡化快速推進,財政壓力會加大。“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快速老齡化時期,再過一二十年,中國會進入急速老齡化時期。換句話說,在進入急速老齡化時期之前,還有一二十年的時間窗口,不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建立、健全養老保障體系,未來面臨的挑戰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