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精準滴灌 實體經濟穩步向前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在河南蘭考調研發現,蘭考在金融活水灌溉下已換新顏。蘭考是國內首個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普惠授信基本家家覆蓋,成為全國的脫貧樣本。蘭考之外,扶貧之余,近年來,金融活水從干流到支流,從大河湖泊到毛細血管,滋潤著貧困地區富了,小微民企活了,實體經濟強了。
未來,金融活水還要進一步施展“平衡術”,要有更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要有規模不一的機構參與,打造更為市場化的金融體系,同時注重在穩增長基礎上防范化解風險,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持續的助力。
金融扶貧成效明顯
近年來,各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拓寬金融幫扶領域,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性不斷改善。
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要確保金融精準扶貧力度不斷加大、金融支農資源不斷增加、農村金融服務持續改善、涉農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支農能力明顯提升。
央行數據顯示,自2007年創立涉農貸款統計以來,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累計增長534.4%,11年間平均年增速為16.5%。涉農貸款余額從2007年末的6.1萬億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32.7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的比重從22%提高至24%。
與此同時,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也保持較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從無到有,功能逐漸顯現。
2007年至2018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572.7億元,參保農戶從4981萬戶次增長到1.95億戶次,分別增長10.1倍和2.9倍。
近年來,金融機構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發展內生動力,引導其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比如利用各地不同的產業優勢,量身定做貸款方式,撬動財政資金與銀行貸款結合。以大戶帶小戶,鼓勵入股分紅,激勵多干多得等。
不僅如此,當前有更多類型的金融產品開始走進貧困偏遠地區,比如國債、銀行理財、保險等,拓寬了老百姓的理財渠道,增厚了老百姓的“錢袋子”。當地監管部門利用各種渠道普及金融知識,寓教于樂、開辦金融課堂,讓金融觀念深入千家萬戶。
從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調研情況看,蘭考是金融扶貧助力脫貧的好樣本。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地域、產業和個體等差異明顯,金融扶貧要用不同方式方法滿足貧困地區需求。
紓困民企力度空前
金融活水灌溉實體經濟不僅是扶貧。去年以來,一些民營企業出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監管層“長短相濟”出臺了許多圍繞民營企業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使貨幣“池子”中的水流入到暫時“缺水”、有長期市場的民營企業,為他們提供了更加強大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央行創設了“三支箭”政策組合,從債券、信貸、股權三個融資主渠道,支持民營企業拓寬融資途徑,即第一支箭——信貸支持、第二支箭——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三支箭——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
目前來看,民營企業融資情況得到了一定改善。不過相對國企而言,民營企業在金融系統獲得的貸款仍相對不足,直接融資規模較小。
“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并非畢其功于一役的運動戰和一刀切。”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民企融資需要幾家抬的合力,順應企業生命周期客觀規律,銜接好不同融資模式。未來中國企業融資結構的優化和融資缺口的彌合,將建立在促進經濟轉型長效機制基礎之上,通過充分的市場化實現優勝劣汰。
做實體經濟源頭活水
去年以來,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多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增加了中長期流動性供應,引導資金流向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近期,監管層多次發聲要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力度,這意味著逆周期調節將成為未來貨幣政策的主要方向,同時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最近,央行施行“全面降準+定向降準”,增加了銀行體系長期流動性供給,降低銀行資金成本;促進城商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給市場吃下一顆“定心丸”。
此外,央行近日改革了LPR形式機制,LPR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同時,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在新LPR機制作用下,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有望下行,有助于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超認為,在改革LPR之后,央行未來或通過下調MLF引導LPR下行,進一步實現利率并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一步降低實際利率水平。
未來,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源頭活水”,作用仍需進一步發揮。專家認為,除逆周期調節外,還要不斷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金融體系內在功能,形成實體經濟供給體系、需求體系與金融體系之間的三角良性循環。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地方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扶貧的探索過程中,進行了不少豐富金融產品的嘗試,比如無抵押、無擔保、貼息貸款。然而金融供給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具體體現在,線上普惠授信待完善,不同部門間大數據體系建設尚未打通,小額支付跨行仍需收費等方面。此外,保險等產品在鄉鎮農村居民中的普及度也有待提升。
深化金融開放,也是讓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方面。李超認為,加快相關制度建設的步伐,提高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探索豐富直接融資路徑,合理引導國際資本流入,鼓勵價值為主的投資理念,為企業融資和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可以預期的是,合理充裕的流動性和逆周期調節措施將提高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深入金融供給側改革、深化金融開放將逐步完善金融體系,助力進一步對實體經濟進行有效“精準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