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創新動力 中國制造贏得全球認同
一分鐘能做什么?煉出1769噸粗鋼、出產7002噸原煤、生產53輛汽車、下線460臺空調、制造590臺計算機,實現工業增加值5807萬元,這是今日中國制造的規模。一分鐘,“蛟龍號”能下潛50米、C919能飛行17.1千米、“復興號”能前進5833米、“神威·太湖之光”能運算750億億次,這是今日中國創造的速度。
在這一個個令全球贊嘆的數字背后,是70年砥礪奮進、創造人類歷史奇跡的中國工業化進程。在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的當下,這些數字是我們邁向制造強國未來的堅定底氣。
從百廢待興到制造大國
70年前,在新中國誕生時,百廢待興,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很多領域甚至是一片空白。
70年來,經過工業戰線數代人艱苦奮斗、砥礪奮進,中國工業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1949年鞍鋼第一爐鐵水奔騰而出,到如今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產鋼大國;從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卡車駛下一汽生產線,到如今汽車產量穩居全球第一;從1958年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研制成功,到如今彩電產量占全球比重超七成……
中國工業乘風破浪,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約971倍,年均增長11%。“中國目前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說,70年來,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額達到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
70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工業化進程,中國制造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國內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改變了國人的生活面貌,更讓“Made In China”響徹世界。越來越多中國制造商品出口海外,自2009年起中國連續多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