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服務模式 金融業與實體經濟攜手“創富”
七十年砥礪奮進,中國經濟奇跡舉世矚目。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之一,金融業對中國經濟騰飛的貢獻功不可沒。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展望未來,金融體系將不斷重塑和調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金融體系對資源配置的效率不斷提升,從供給側加速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優勝劣汰;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創富效應”,從需求側助推企業做強做大和居民消費升級。
隨著中國金融業加速回歸本源,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模式將不斷創新,金融業必將與實體經濟攜手蓬勃奮進,實現“創富夢”。
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七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國金融業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存款貸款、支付清算、理財投資等基礎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世界前列。
截至2018年12月末,我國銀行業境內總資產達261.4萬億元,是200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27.64萬億元的9倍多;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實現持續“雙降”。我國直接融資比重穩步攀升:全口徑直接融資規模占社會融資總額比重,在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由2002年的4.95%上升到11.09%,“十二五”期間提升到16%左右,目前達18%左右。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改革開放有序推進,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持續改善。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8月末,普惠金融口徑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萬億元,同比增長23%;民營企業貸款余額45萬億元,同比增長6.7%,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比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業的天職和宗旨。近兩年來,在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統籌抓總,一行兩會等相關監管部門協同作戰之下,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積極成效,金融風險整體呈現收斂可控局面。影子銀行規模大幅縮減,高風險金融資產顯著壓縮,為中國經濟穩步增長、實體企業轉型升級騰挪出更多空間。
銀保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新增資本投入最多的經濟體,但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任務十分艱巨。關鍵要解決好“脫實向虛”問題,持續清理金融體系內部的資金空轉。
創新提速 助力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僅僅需要優化存量結構,更需要通過改革和創新做好增量“文章”,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金融創新要平衡創新活動周期長、不確定性高和投資要求短期回報之間的關系。
金融理念與實踐都需創新:一是增加資本的耐心,二是革新風險管理方法,三是在明晰責任的前提下容忍失敗。高質量金融體系的基本條件是合理配置金融資源、有效管控金融風險。
近年來,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助力方式不斷推陳出新。金融機構從只做“鐵公基”到普惠、小微金融遍地開花;從只看企業抵押物到各種金融產品創新和擔保體系優化,為實體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注入更多力量。
金融創新,科技賦能,讓企業“軟實力”真正變現為“硬財富”。監管部門明確要求相關機構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科創企業、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充分支持。與此同時,數字金融發展對于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發揮實實在在作用。
深化供給側改革 攜手實現“創富夢”
金融活水注入,實體企業自強,中國經濟韌性正不斷增強。展望未來,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仍需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徹底解決金融資產配置結構失衡問題,進一步增加我國金融市場的產品供給。
央行行長易綱表示,目前我國銀行、證券、保險業的市場準入已經大幅放開,明年將全面放開股比限制。目前外資銀行在華機構有989家,外資證券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57家。人民幣匯率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1994年以來,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都明顯升值。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部分可兌換的項目超過90%。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人民幣的計價結算、交易和儲備功能有了明顯增強。
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看來,經過七十年的發展,中國銀行業已經從單一銀行體系,逐步發展成為多元化、多層次的銀行業體系,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效率也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高速騰飛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未來還需在加大銀行業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有效供給力度,推動新一輪金融開放、適度提升外資金融機構占比等方面多做努力。
尤其是金融資管行業,既是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人民銀行聯合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在2018年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既是我國資管行業重塑的開端,也為實體企業和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創富夢”奠定基礎。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說,資管新規發布實施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它標志著我國大資管行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資管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任重而道遠。對資管行業市場格局與業務模式的研究,不應該停止。
資管新規發布一年多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陸續出臺相關配套細則。蓬勃發展的資管機構,正在為企業和百姓的財富保值、增值不斷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