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組關鍵詞詮釋中國經濟信心決心
難!這可能是今年大家對經濟最感同身受的一個字。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企業生存遭遇困難,就業壓力顯著加大……
不畏難!這可能是中國經濟一路走來最鮮明的“精氣神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中國經濟順利渡過多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不斷向前……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今年兩會期間的三組關鍵詞,昭示著中國經濟有信心有決心攻堅克難,再譜新篇。
“六穩”“六保”:留得青山,贏得未來。面對更加不確定性的外部風險,中國經濟目標更加務實,經濟工作重心更加側重民生,為宏觀調控明確了方向。
“積極有為”“靈活適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調控“組合拳”出手更加迅速、有力、精準、協調,為市場主體吃下定心丸。
“育新機”“開新局”:化危為機,破繭成蝶。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趨勢將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得到鞏固、夯實。
“六穩”“六保”: 更加務實地守底線謀發展
不少兩會代表委員以及業內專家認為,今年沒有提出經濟增長具體目標,是更加務實的做法,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面對疫情和經貿環境面臨的不確定性,最好的舉措就是堅持底線思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六保”為著力點,不把政策目標簡單聚焦于GDP增速,用底線思維直面問題,更為精準。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奧克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說,“六保”措施提到了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相信這一重要措施的貫徹落實,一定會推動更多民營企業快速從困局中走出來。“產業鏈供應鏈暢通,‘血液’就會暢通,企業的活力就會煥發出來。”他說。
如何做好“六穩”“六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給出了答案:強化就業民生、強化脫貧攻堅、強化政策對沖、強化內需支撐、強化企業幫扶、強化改革開放。守住“六保”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就能為渡難關贏時間、創條件。實際上,4月經濟數據顯現,需求開始回暖,八成行業的利潤有所改善,中國經濟逐步走向常態化復蘇。
“積極有為”“靈活適度”: 更加精準地護航經濟增長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兩個更加”透露了宏觀調控持續發力,體現出為“六穩”“六保”護航的信心決心。
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表示,加大財政政策力度,通過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大規模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明確釋放積極信號,穩定提振市場信心。
貨幣政策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予以詳細解釋,強調政策工具的創新和“直達性”。易綱表示,下一步,將加大貨幣政策創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針對性和精準度:延長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改進政府性擔保機制、加大債券市場融資支持、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
在力度加大的同時,宏觀政策調控還留有余地,強調協調配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認為,目前,宏觀經濟政策仍留有空間。3.6%以上的赤字率安排具有彈性,是否會往上突破主要看形勢變化。
“育新機”“開新局”: 更加堅定地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我國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經濟回旋余地大,進一步深化改革將催生更多新業態,增強經濟新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我國居民消費正在優化升級,同時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階段,有效投資需求潛力很大,這二者結合就是巨大的內需潛力。
外賣、電商直播、網約車、在線教育……近年來,消費新形態不斷涌現。新基建崛起,并賦能生產、消費、社會治理,“一業帶百業”,助力產業、消費雙升級。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上市公司代表委員認為,新基建對數字中國建設、數字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力,上市公司應發揮優勢,通過科技賦能助推新基建發力,尋求新突破。
陽光總在風雨后。立足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的優勢,中國經濟定能闖過難關,在更多的改革紅利中乘風破浪,行穩致遠。